上心理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想着要开启随堂笔记模式,结果一直偷懒。老师很幽默,课堂上总是发出愉快的笑声,寓教于乐,大家都很开心。
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年书,遇见那么多老师,这个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要是大部分老师都能如此,那那些年的读书生涯应该不会那么苦逼吧。
社心这门课程很有意思,每次老师讲你总会觉得,呀,这些不是常识吗?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老师讲完又受益匪浅。让人可以更系统,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各种专业术语听着老牛掰了。
今天这堂课讲态度。态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感觉(affect),个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态度的ABC理论,互相彼此影响着。
态度决定行为吗?
当你对这件事是这样的认知看法的时候你就真会这样去做吗?例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去做些自己并不那么认可的事情,但是出于道德人情或者各种各样的情境下,我们也会去违背自己的认知去做这件事。
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显态度。他们相辅相成。
登门槛效应,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例如很多影楼推销人员,总是先让你去他店铺看看,说是给你看看画册,不拍也无所谓,甚至还附带一点小礼物,而一旦你进去了,那基本很难空手而出。心理学在广告界简直是被用的淋漓尽致。
态度会影响行为,同样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例如我们的政治仪式,学生每天升旗敬礼,唱国歌,如此年复一年,来构建学生爱国忠诚度。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些事情我们能看破,就是我做了但是我也不会认同的。就像我们很多没有被骗去传销的人,总觉得传销这种东西一眼就能看破,为什么那么多人执迷不悟。而当你真的深陷其中的时候,不断的按时,不断的重复行为,俗称洗脑。那么潜移默化中,你的态度就被改变了。你在从事其中,如果你不认同他,但是你却在做,那你是神经病吗?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傻,于是便改变态度,觉得这个事情其实是可以认同的,这样才不至于和自己的认知相悖,导致崩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关于行为影响态度,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其中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便很有名。让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模拟成狱卒和犯人。仅仅六天时间大学生们便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不能自拔,最终实验提前结束了。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呢?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原因。自我展示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展示:印象管理
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使我们看起来一致。没有人愿意被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于是我们表现出和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例如有些道德上的对我们的要求,会使我们隐藏自己真实的态度,而做出看似虚伪的行动。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
该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者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者做一些事时,我们会带有一定的感情。例如前面说到的传销,我们摆脱不了,深陷其中,为了能让自己的不矛盾,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对传销的态度,已保护自己。
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好人的时候,当他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总会为他找各种理由,不然我们就得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认知,其中有时候我们只是在保护自己,不然我们会在各种颠覆自己的已往的信念中,逐步崩溃点。
不断的否定自己,再重建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事情。
自我知觉。
假定我们的行为会揭示自我,当态度不够清晰,模棱两可时,自我知觉理论能更好的预测行为。例如,当你对某一个事件缺乏经验或过去对他考虑较少时,你会倾向于从你的行为中推断自己的态度。像很多恋爱中,因为某个瞬间的心跳加速,让人更加确定这就是爱。
而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抛硬币决定时候,其实硬币抛起来的瞬间,你心里一闪而过期望的那个结果,其实就是你真正想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坚定的态度去改变行为,也可以让积极的行为去影响我们的认识。
心理学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学科,他不是神学,也不是哲学,他是一门科学,各种各样的实验,数据,才会有一个结论。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么用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要学的还多,第一篇笔记,如有不对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