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晴
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感觉又是周五了,想想2017年已经过了将近九个月了,这日子咋就这么快呢,感觉自己一年来毫无收获呀,多么希望时间能缓一缓,慢下来,让我能感觉您的存在呀。
下午幼儿园要开家长会,老师要求爸爸或妈妈尽量抽时间参加,这次的会议会谈及有关幼升小的话题,也是给家长有个心理准备,知道如何与孩子的成长同步。由于我上班离家里远,经过和爸爸的商量,最后决定让爸爸参加你的家长会。
我下班的时候给爸爸电话特意确定爸爸是否参加家长会,早上的时候还提醒过一次,自从上个学期爸爸忘记参加你的幼儿园活动,我对爸爸还是有点不放心啦。爸爸告诉我他参加了,并且用手机录音了,我回到家让我听听。
我回到家,因为爸爸今天开家长会,没有买菜,晚上只能出去吃,你和陈姐姐正专注地玩着积木,每个人拼了一个机器人,洋洋得意的样子,看来很有成就感呀,你们比赛谁的机器人厉害,让我做裁判,我怎么评判呢,各有特色,各有风格。
很快我们要出去吃晚饭了,你和陈约定:“我们要出去吃饭了,等会回来再玩吧。”今天是周五,陈才能出来玩这么久,周一到周四她是不能出来玩的,奶奶对她管的比较严,而且她也很听奶奶的话,有时在我家拿点水果给她吃,都要跑回家问奶奶可不可以吃,如果奶奶说不能吃,即使自己的嘴想吃都会忍着,不会接受我们给的食物,我不知道这种管制对孩子成长有利还是有弊,至少孩子的心不自由,违背自己的意愿,没有自己的主见,事事过问长辈。
记得有一次我们闲聊时问及她有没有爷爷,爷爷还在不,她也说要跑回家问下奶奶可不可以说爷爷的事情,我们赶紧阻止她这个行为,我们只是随便问问,没有一定要去调查别人家的事情,呵呵,试问一下,孩子越乖就越好吗?我想答案未必如此。
长辈们一贯的思维都喜欢“乖”孩子,“乖”已经成了好孩子的重要标签,家里有了乖宝宝,爸爸妈妈们感觉是一种福气,少操了很多心。但是也有家长向反映说,明明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着长着就叛逆了,比那些小时候淘气的孩子,还不好管教。其实,孩子小时候太“乖”,也不全都是好事,也许,今天没让你操的心,以后也得找回来。为啥这么说?乖孩子哪里不好了?究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乖”与“不乖”呢?
首先“乖”会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调查,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其次“乖”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爱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随便哭”一类的话,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地哭。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合格的父母,绝不会以“乖”之名来要求孩子!
再次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家长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默默地说一句,感觉自己就是这种类型的“乖”孩子,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着。
其实我家的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家里的玩具物品只要你在家,肯定洒落满地,爷爷和婆婆就会不停阻止或者抱怨,发现他们越是这样,你越变本加厉搞“破坏”,好像就是故意这样让他们生气似的,他们越生气你就越高兴。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并不因为你“乖”才爱你。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你。
同理,我愿你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我会支持你的决定并提醒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还有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当老师,拿铁饭碗”或者“进企事业等固定稳定收入的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教师的、企事业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而那些所谓的“不乖”的学生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大有人在。
最后,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处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接受了自己的成长教训的我,终于让孩子做了一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我们今晚去一个新的餐厅吃点心,你觉得很新鲜,爷爷腿脚不便,爸爸陪着爷爷走的很慢很慢,我们快步找到那家餐厅,等待爷爷和爸爸过来。现在餐厅门口大呼:“爸爸和爷爷,你看到我没,我们在这里。”晚饭你表现很不错,品种多,口味也不错,你自己点了一份四色虾饺,只见到颜色鲜艳或者动物之类的食品就特别有兴趣尝试。
今天点的四色虾饺你只吃了一个半,剩下的还是我们帮你吃了。吃饱喝足,我们回到家,又找陈姐姐玩。上周五因为你们两个玩的比较玩,我们读经典微信打卡后都十一点了,为了不然你那么晚睡,只能控制你们玩耍的时间,快到十点时,给你提醒还能再玩十分钟就回家准备睡觉,你说到做到,叫你回来立马就和姐姐道别回家了,我们回去完成读经典计划。
你说:“等一会再读。”原来看到我新买的那本《医本正经》的书,想起懒兔子的那本《就想看你笑的样子》,要求再拿出那本书来看看,这是一本搞笑的漫画书,好久没拿出来看了,你就是想看《我本来不想……》,给你读完这一章,我们开始读经典。
这几天我们都是一次性读完三样,你回来时见到爸爸在吃红枣,吃着红枣开始正音跟读,由于边吃边读,口齿不清晰,我建议:“我们俩吧枣放这里,看谁能做到读完经典才吃,好吧?”哈哈,我们比赛的方式,你真的就没再吃枣啦,认真指读,读完两样,你又说要在看一看漫画书,还说要讲五章,剩下《成语接龙》没读,我想读经典应该是在快乐的情况下,你吸收才更快,这样你才有兴趣坚持下去。
于是同意给你讲五章,我们再继续读《成语接龙》,这样你也能心满意足认真把经典读完。前两天在网上买的贴纸收到,刚才偷偷收起来,为的不让你知道,想通过这个奖励让你更有兴趣学习经典,读完我神秘地告诉你:“我可以给你一个奖励,你今晚完成了三样,可以选三个贴纸分别贴在书本后面,等你收集足够多的就可以换其他奖品。”
读完经典你还没忘记看一集动画片,陪你一起一边看一边金刚坐拉胃经。聚精会神把动画片看完,我提前让你知道周日我们要参加户外活动,并且还是我主持,邀请你当我的助手,刚开始你不理解助手的职责,我给你解释:“哪个小朋友表现好,你就奖励他一个贴纸,活动结束后,谁的贴纸最多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印章。”
突然觉得这个助手的工作很有意义,开心地接受了,还补充:“如果谁领读,我也给他一个贴纸作为奖励。”立即表扬你:“不错,这个主意好,就要这样,看来你真是妈妈的好助手。”你沾沾自喜地笑了。你想起以前我们参加活动也是通过这个方法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
想起我们参加户外读经后去参观恐龙乐园,还有雯爸组织的活动,你说:“那次还有那个叔叔,他去哪里啦,我们好久都没看到他呢?”确实很长时间没会面了,你还记得以前我们一起组织活动的情景,记性真好呀,当初也是为了让你能对经典感兴趣,能有伴一起玩,能锻炼一下自己,提高你的自信心,我才努力找同道中人一起组织活动,可以现在大家都分道扬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