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正在拖地,看着拖把在瓷砖上滑出明亮的水迹。突然听到外面有熟悉的梆子声“邦,邦邦”。
我不知道在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卖豆腐的总是拿着一节竹筒做的梆子,用一根木棍敲出规律的节奏。总之,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卖豆腐的来了。小时候爸爸卖豆腐都是用小推车推着,热腾腾的豆腐在薄薄的包袱底下冒着热气,一杆秤搁在包袱上。每走一段路,或是转个弯,爸爸就放下小推车,拿起梆子敲起来“梆,邦邦,梆,邦邦”。听到梆子声,大娘大婶儿们就纷纷端了家什出来。热腾腾的一块豆腐端家里去,浇点蒜泥,拌点葱花,省时省力。所以现在家里人很少说买豆腐,都是说端豆腐。现在大家买菜方便了,去超市应有尽有,也很少听见梆子声了。但是总觉得超市的豆腐没有自己家做的香。
小时候还有一种声音,一听见就会让人垂涎欲滴,那就是卖江米糕的。卖江米糕的人大多数是外村的,所以一半都是骑着二八自行车,车座上载着一个木板,板子上放的是江米糕,走街串巷的吆喝“江~米~糕~~”。喊“江”和“米”的时候只要稍稍拉长了就行,喊“糕”的时候要在中间拐个弯,然后把“ao”的音拉长,听上去很有味道。那个时候家里有大米的很少,能够天天吃大米饭的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一声声“江米糕”的叫卖声揪扯着小孩子们的耳朵和味蕾。有些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的父母循声而来,有些比较宽裕的父母想给孩子买点好吃的也寻了来。江米糕是半圆型的,大概是在锅里蒸熟了直接扣到板子上的。卖家拿起刀,轻轻切下去,跟据买的多少切下或大或小的一片。每次我买的都不多,所以是薄薄的一片。晶莹剔透的大米清晰可数,中间夹着红枣,吃进嘴里又糯又甜。长大之后就在也没有见过卖“江米糕”的,大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简单的作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被时代淘汰了。
那个时候买东西很不方便,所以有很多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小贩。买鸡蛋的,卖小鸡的,卖锅饼的,收头发的。我家门前是一片空地,居高临下,很容易就能听到那一声声吆喝。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基本上没有了。即便是有也不会自己吆喝了,大喇叭一放,整个村都能听见,那一声声吆喝的味道只能埋葬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