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挥之不去,却也回不去的
36度,疫情过后,大夏天来了,天气热的瘆人。
今天在老家,洗完澡。从楼道走下去,洗自己换下的白T桖和牛仔短裤时,脑海短暂的划过一些记忆。
那些年在工地生活的景象。
虽然挥之不去,但是却也回不去。
跟项目部的人一起租住在工地附近的居民房,单独一个房间。
其他男同事,有的几个一间,有的夫妻一间。
如今那段记忆成了最特别的部分。
正式加入社会的初几年,日子依旧简单又美好。
或许因为年轻,或许因为女性本身的特质,在男同事堆里,得到一些独有的优待,但那时的优待却也成了想逃离的理由。
那时候觉得没有同性的生活没有共鸣,即便独立自主,没了女生之间的暗自较劲,也是少了不少乐趣。
但是后来真的跟女性共事了,却也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
那时同行间流传一句话:“在工地待久了,女性不知道如何跟同性相处了,男性不知道如何和异性相处了。”
那时一心向往别处的美好,忽略了独处带给自己的光环。
直到同事不经意间的流露:看你那么优秀且独立。
这句略显平淡的赞美,却在那时给了我不少安慰的力量。
助我度过了那些灰暗时刻。
那时也遇到过不可理喻的上级,故意刁难你的领导,被质疑过,委屈过,退缩过。
但却依然坚持了好久好久,久到忘记自己还能尝试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学了设计,学了理财,开始做公号。
像是弥补,某种精神上的空缺。
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
而我也活得越来越独了。
始终是一个人,去打卡完成这些,或许变成一种任务。
但我后来发现,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人还是要专注一件事,然后再延伸其他发展成爱好或副业。
那时我想到了“复盘”,像某个阶段一样死磕。找到一本书,才发现“复盘”这个词汇的由来:
所谓复盘,是从围棋中借来的一个术语。围棋中的本义是,当我们下完一盘棋之后,要重新在棋盘上走一遍,看看哪些子下得好,哪些子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下法,等等。
这个重新走一遍并且思考的过程,就称为复盘,也称为复局。
通过复盘,棋手可以发现棋路的不同变化,找到更好的下法,总结新的套路,最终甚至可以形成棋谱(固定的某种情况下最优的应对招式),从而实现自己棋力的提升。
复盘被认为是围棋选手增长棋力的最重要方法,尤其是有比自己更高水平的人和自己对弈并帮助复盘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到选手看不到或者思考不到的地方,从而一下子将选手的眼界和视野拓宽。“
二老(刘棣怀和王幼宸)训练我们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下,下完作一番简单复盘,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这样的训练方法最单调,但也最有效。水平低的年轻棋手要想快速提高,最好是向高手讨教,通过实践来学习。
因为对局中能够学到布局、中盘、官子及形势判断等各方面的知识,又能不断增加实战经验,还能迫使高手认真思索,拿出看家本领。”
原来复盘就是把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钻研理解思考顿悟。
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开始,突然斩断了所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和打扰。
不记得过了有多久,仍然没有把大家从固有的思维中拉出,抛开“你应该继续在这行待下去才有前途的”希冀。
之后身边的人或许在为我感到遗憾,像老母亲说的,“你如果继续做这行,不瞎折腾,可能老早就买了房。“
我从没想过自己持续做本行就能多有成就。
或许会少点损失。
但是我觉得这些年的经历,让我获得了更多思想上精神上的富足。
也从未后悔去经历这些。
我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过多的期待,害怕努力活成别人想象的样子。
那样一定会很累。
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公号分享到朋友圈,或者亲朋好友的群里。
我始终觉得文字的东西:就是把身边的故事,加上自己想法,说给陌生人听。而亲戚朋友在生活中聊聊就好。
2
生活不欠你什么
前几天大哥提起去摸螺的建议,大嫂反对说:她去了还不是在一边看孩子。
后来又因为二哥的小孩嘴角嗑了一个口,也没了心思。最后我和大哥一起去,叫上堂表姐表弟,总共四个人。
大嫂在一旁劝阻。
大哥这几年因为生活和房贷,常常被压的透不过气。
大嫂的碎碎念,想上班却没人带娃的无奈和抓狂。
她迫切的想抓住什么,却看着时间一点点在流失。
她的那句:“每天看着天花板,什么也做不了“
倒尽多少为人母的无奈和心酸。
和我的独来独往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尽管受尽冷言冷语,我还是坚强活成了自己这座孤岛,那个别人不认同,却又拿你无可奈何的孤岛。
很多人都觉得你始终应该跟上身边人的脚步,去做大家都认同的事。
生活本无对错,因为人们给了它定义,它才有了对错。选择了以什么方式去过,就要面临相对应地阻难。
你可以试图改变,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却没有理由去怨,或者怪任何人。
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善待你的同时,也不会让你欣然接受。
谁也不比谁容易。
无论何种生活都有正反两面,想要拥有正面,就需要有同时承担负面的底气,或者改变选择,退而求其次。
不一味抱怨和诉苦,因为改变不了任何,也许适得其反。
因为别人不欠你什么,生活也不欠你。
没人有义务为你的选择,牺牲自己成全你。
别妄想有人无条件帮你。
试着换位思考,更深层次考虑问题,也不要轻信任何人会成为你永远的战友。
因为每个人都在变,有的人在进步,有的人却停留在那里。
而身边更多人的观念是,结婚生子就是完成了人生一大重任。而矛然一身的人却是比别人落后很多,极力建议你跟上。
身边一位朋友因为害怕赶不上别人的进度,有时候会说,生个双胞胎吧,一次生两,一下超越别人。
不禁觉得这个定论有点可爱,能生双胞胎的才算人生赢家呀。
但光按生孩子数量来算的话,再往前数几辈:生七个女儿,两个儿子的外婆,生七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奶奶都算佼佼者了,晚年子孙绕膝,此生了无遗憾。
但子女多何尝不也是让父母操碎了心。
也很多人确实是因为结婚生子后,生活步入正轨,更有责任感了,事业也跟着上来了。
然而也有人因为跳出不好的婚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个故事
我那史诗般空前的失败
大学毕业后,罗琳开始从事文秘工作,后因恋爱分手离开英国,去了葡萄牙,开始了一份教师工作。
谁知,没过多久,她的母亲便离世了,与此同时,她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且自尊心极强的男人 - 乔治。
乔治不肯工作,所以家庭开支都由罗琳一人支撑。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经济捉襟见肘。
孩子在6个月时生的一场大病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这时的乔治不仅没有付起责任,反而责备罗琳,嫌她生了这个孩子,因为孩子的出生降低了他的生活质量。
11月的一个夜里,因为一点争论,乔治暴怒。他把房间里一切能拿到的东西都扔向罗琳,罗琳被推到在地。还没等她站起来,身上就立即又被很多东西砸中,有枕头、靠垫,还有床头柜上的台灯。
发完脾气后,乔治又把被他砸的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罗琳像扔垃圾那样扔出了家门。那时的罗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披头散发、身上没有一分钱、也没有身份证明,她根本就是无处可去。
女儿虽只有六个月大,但这次家暴让罗琳明白这个男人无可救药,必须离开。于是,她从葡萄牙返回英国,借住在了妹妹和妹夫家。那时她已身无分文,也不能在妹妹家常住,于是只好去申请了政府提供的救济金。
就这样,她用每月103.5美元的救济金租了一个非常简陋的毛坯房,并在那里住了很久。那是罗琳人生里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那种绝望的心情已经快要把她逼上绝路。
她试图改变,却没有动力,她觉得自己已经掉入了一个黑暗的漩涡,只能随着那漩涡的巨大吸力不断沉沦,直到黑暗将自己完全淹没。
直到有一天,她在镜子里看到了那个形容枯槁、蓬头垢面的自己,她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自怨自艾到这种程度,虽然她一直想要好好照顾孩子,但现在的她却正做着完全相反的事,她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关在这毛坯房里,每天靠救济金绝望的活着,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的活着。
当终于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寻求改变。
她找了一份兼职的文秘工作,并在后来通过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法语老师。
而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里,她最终完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手稿。
她陷入绝境后,一开始靠救济金活着,当她意识到后,开始寻求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做出了一番成绩。
她把亲手抓的一手烂牌顺利扭转了局面。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例,并不是谁都可以像她这么幸运。
努力就可以成功。
但事实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踏出过这一步。
连尝试都不敢的人,又有何资格用幸运来评价她所付出的努力。
3
深思
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父母最心寒的是,子女一边依赖,一边嫌弃。
还有一篇文章叫:父母最愚蠢的是,一边抱怨子女,一边拼命付出。
我始终认为:自己过好的前提下,才有能力让子女过的更好。
如果自己都过不好,一味的为孩子牺牲付出,终将不会有好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个社会缩影:
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说的也是社会现状,放眼周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没人帮忙带孩子,怪父母公婆自私只顾自己,并且发狠话:你现在不帮我带孩子,老了就别指望我养老;
买不起房子,嫌父母太穷,给不了自己太多助力;
而更令人心寒的是,有的父母已经倾尽全力付出了,子女依然不满:
买房出了首付,子女嫌弃,一辈子才攒了这么点钱,真没本事;起早贪黑帮子女带孩子,被嫌这里不卫生,那里不科学。
所以,很多人替父母们委屈不平,指责当下的年轻人太多白眼狼。
这些不懂感恩的白眼狼又是谁养出来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止到上一辈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以及下一辈我们对子女,都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4
有人来,有人走
朋友说她怀孕了,但是她老公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辞了房产中介的工作,去到外地找了一个工地做起本行的工作。
还有个朋友说今年没有再出去过外地,在本地找了一个公司,开始说很多需求要求有本地工作经验,后来说找到了一个看起来相对正规的公司,据说将要在上海上市,待遇看起来也还不错。
有人来,有人走。
疫情过后,生活始终回归。
没人会为你的抱怨和不安而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