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樊登讲论语—学而》
三十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我们能否知道十世以后的状况?
孔子说:殷朝沿袭了夏朝的礼仪,有增加也有减少。周朝沿袭了殷朝的礼仪,多或者少我们也可以知道 。周朝以后的朝代,哪怕是一百世,我们也可以知道是什么样。
孔子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源于他对历史规律的掌握。
一个人如果从宋朝穿越到明朝,可以很快地适应和正常的生活;
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明朝穿越到现在,恐怕他会是懵的。
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这样,中华文明依然传承了下来,可见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的强大和有生命力。
所以,孔子的自信是不无道理的。
三十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一种谄媚。见义不为,就是不勇敢的一种表现。”
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感谢祖先,但前提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去感谢别人的,是一种谄媚的表现。
见到别人遇到困难,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否则就是缺乏勇气。
三十七、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当时在鲁国已经掌握了权势,也拥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
虽然比鲁君的地位低,但却经常僭越。
比如,在家中办活动时,使用八八六十四人的阵列,这是只有国君才有资格使用的。
于是,孔子对季氏说:连这样的事情你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是你不能忍心去做的?
我们生活里常把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这件事我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忍受的呢?”
忍是忍心,而不是忍受。
人性本善,就是不忍心。
不忍心去做坏事,哪怕再小。
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果忍心去小坏事,一步步地,就会做更大的坏事,最终成为真正的坏人。
这世上的坏人不都这么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