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父母的宝爸宝妈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碰到过下面的问题呢?
宝宝两岁了,不爱吃饭,每次只吃几口东西。
宝宝三岁了,只肯使用便盆,不肯坐马桶。
宝宝四岁了,无缘无故总喊脚疼,不肯上幼儿园。
宝贝六岁了,还尿床。
宝贝十岁了还怕黑,不肯一个人睡,在夜里时常惊醒。
……
年轻的父母担心着急呀,带宝贝去医院检查,却没查出身体上有什么问题。这时候,有经验的医生会告诉你,可能是因为心理情绪的问题,引起孩子的这些症状。
不会吧,孩子还这么小,就有心理问题了,那可怎么得了?宝爸宝妈们顿时觉得头皮发麻、两眼发黑。
不必着急。英国儿童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告诉我们,孩子出现上述的种种问题,排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原因就可能是孩子内心的情感冲突,产生了无意识幻想,引起身体不适反应。只要跟孩子聊一聊,可能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当然,这个聊一聊,可不是叫我们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或者让孩子背唐诗三百首。而是要通过各种办法了解孩子这些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理解孩子的内心焦虑。
布拉夫曼博士,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写到:“孩子的无意识焦虑不被父母理解,只能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
根据他的从医经验,如果孩子的内心情感能够被父母理解,同时父母也能够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这些非器质性的身体症状能够很快消除。
具体该怎么做呢?可以分成三步走:理解孩子的身体语言、发现父母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
01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身体语言,看到这些症状的背后原因。
父母由于养育孩子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并不了解孩子这些症状的背后含义。这时候咨询师的作用就很大了,他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翻译官。
他们会利用各种玩具、图画或者提问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直到他们确定已经理解了孩子的无意识焦虑。对于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或者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儿童,咨询师鼓励孩子们通过画图,或者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书中有个例子,克劳德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三岁小男孩。但在三个月前妈妈要他不再穿纸尿裤,而改用便盆或者上厕所排尿,他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坚持要穿上纸尿裤之后才开始排尿。妈妈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有发现身体上的问题,只好来求助布拉夫曼博士,看看克劳德是否有情绪上的困扰。
布拉夫曼博士经过询问孩子的妈妈,对克劳德的问题有了一些判断。他试图让克劳德说出对“女孩”和“男孩”的看法。但小男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在布拉夫曼博士的建议下,克劳德指挥他妈妈画了下面这么一幅画,从左到右分别是妈妈、爸爸、克劳德和姐姐。
从图上看,克劳德知道男生女生有所区别,比如说女生都是长头发,却并不清楚男女生理方面的具体区别。图画中只有克劳德自己的图案穿着纸尿裤,遮住了他的生殖器。
布拉夫曼博士由此认为,克劳德存在着“阉割焦虑”。因为他不知道男女生理方面的真正区别。他可能在偶然情况下发现妈妈和姐姐都没有“小鸡鸡”,十分害怕失去自己的“小鸡鸡”,所以只有穿上纸尿裤才让他感到安全。而妈妈带他四处求医,让他更肯定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某种问题,内心反而会更加焦虑。
02
其次,发现父母在对待孩子方式上的问题。
在有的病例中,只要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被他人理解,慢慢地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在有的病例中,由于父母对待孩子问题的不当反应,反而强化了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存在问题的困扰,造成病情的反反复复。
曼迪的病例就是一个明证。曼迪在三岁之前一切正常,健康而且快乐,但三岁时开始说她的髋部疼痛,右脚无法受力,已经持续了九年。她的走路姿态十分特别,右脚脚跟不接触地面,膝盖挺直,走路时僵硬地挪动自己的右脚。经过骨科和风湿科仔细的临床和化验检查,医生们没有发现任何的病变。
曼迪的妈妈曾经是一名护士。她对家里人的健康状况十分的关心。如果曼迪的爸爸用力地皱眉头,妈妈就会问他是不是头疼,然后给他一些止痛片。如果曼迪的弟弟觉得不饿,不想吃饭,妈妈就会想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要吃点药。
同样的,当曼迪第一次说自己的髋部有些疼痛时,妈妈就有些担心,生怕自己疏忽了孩子某些必须要重视的病情。特别是医护人员的职业背景,让她对于疾病过于敏感。虽然经过多年的各方面检查,没有发现曼迪的髋关节有实质性的损伤,妈妈仍然无法轻松面对曼迪的疼痛问题。
布拉夫曼博士指出,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担忧,让曼迪觉得自己的髋关节可能真的有问题,有一些不适就觉得疼痛。所以只有父母放下自己的焦虑,不要对曼迪的抱怨过于紧张,这样才能减少曼迪对自己身体疼痛的猜疑和不必要的焦虑。
幸运的是,曼迪的妈妈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当曼迪又抱怨自己感觉到髋部有些疼痛时,妈妈安慰曼迪:“没有关系,慢慢地疼痛就会自动减轻。”这样坚持了三个星期,曼迪不再感到疼痛,而且开始在学校里面和同学们踢足球。她九年的问题不药而治了。
03
最后,我们聊一聊如何解决孩子内心焦虑。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下面的三种方法。
一是“感同身受法”。
有的儿童由于对死亡、孤独、失去父母陪伴的恐惧,会产生内心的焦虑感。当父母无法感应和表示认同时,他们就会通过身体上的某些症状来进行表达,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对于这样的儿童,如果父母能听取咨询师的建议,正确解读孩子的身体语言,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同情,那么孩子的问题多半都能够很快得到解决。
二是积分奖励法。
年幼的儿童对自己的身体十分好奇,却又不解。比如有的孩子对怀孕和消化都在肚子里进行,觉得十分困惑;有的孩子害怕有东西从肚子里掉出来。他们把自己的排泄与某一个可怕的念头或者恐怖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就可能造成排泄困难或者失禁。
这时候,布拉夫曼博士会要求父母帮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拉尿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一种积分奖励制度,只要孩子每天达到了要求,将获得积分鼓励。当积分达到一定的目标数量后,孩子可以得到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奖励。通过正向激励帮助孩子摆脱错误认知,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是“以毒攻毒”法。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由于父母无法有效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布拉夫曼博士就会采取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
四岁半的男孩彼得,有一天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他的哥哥给他讲了一个恐怖故事,然后他总是莫名地害怕自己会掉进马桶中,被吸到管道里。于是他不愿意上厕所,经常造成大小便失禁。
布拉夫曼博士听说彼得很讨厌药物的味道,就把一种味道很重,但没有什么副作用的喷雾剂交给了彼得的妈妈。当彼得不愿意上厕所的时候,就使用这个喷雾剂,让他记住自己的错误。结果彼得出于对这一喷雾剂味道的厌恶和害怕,很快就纠正了不敢坐马桶的毛病。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记载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儿童丰富、奇特,同时又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布拉夫曼博士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体系,一方态度的改变,另一方的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为人父母者看到自身的问题,才能看明白孩子的内心,才能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