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除了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还继续教我自己开发的一年级《创新思维表达》校本课程,我很喜欢这种自主、自由的课程。五年级这学期教学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经过一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默契也已经达成,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了,因此我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一年级。
在入学之前,儿童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整个世界也就是家庭、家人和幼儿园,他们习惯了被他人关照却极少关照他人。进入一年级的儿童,也是刚刚经历了埃里克森理论中第3个危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正在进入解决第4个阶段的危机,即勤奋对自卑。
因此在行为习惯上,需要成年人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走向社会化,学会了解自己的周围还有和他一样的个体存在,学会有意识的关照他人的感受;在学业成就方面,教师既要保护和鼓励儿童主动探究的行为,帮助其继续完善主动感的建立,使之超过内疚感,从而引导儿童在后续学习中学会有价值、有目标的学习,同时要帮助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儿童体验经过自身勤奋努力获得学业进步的成就感,让勤奋感从与自卑感对抗的过程中胜出。
在与这些刚刚入学的原生态儿童打交道时,大概每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会有一种豆腐掉灰堆里的抓狂感,每一间教室都像极了一座花果山,甚至每一节课都像是一场战斗……
“立规矩”自然成了第一要务,毕竟我们还是要适应当下大班授课的现状。提到“立规矩”这件事,我不得不再提起《正面管教》这本书。这本书不就是教我们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吗?
书中为有效管理提供了4个标准,满足以下4个标准的管理才被认定为“有效管理”:
第一,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第二,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第三,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第四,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其中第1条标准——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要比“过度控制的严厉”和“没有限制的骄纵”要有效的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客观实际的需要。“过度控制的严厉”通常缺少和善,而“没有限制的骄纵”则缺少坚定,所以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那么,在一年级小豆丁“立规矩”时,我是如何运用“和善而坚定”这个原则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呢?
问题一:课堂上学习用品的管理
我们会发现,当老师向已经安静坐好的学生发出“请你拿出铅笔盒的指令时”,教室里瞬间就会热闹起来,很多孩子马上站起来,动作很大地猫着腰从桌洞里、转身从椅子上的书包里翻箱倒柜动作夸张地掏出笔盒,然后要么站在原地,迟迟不肯落座,要么抱着笔盒趴在桌子上,要么开始自顾自的探索笔盒的新功能……肢体的动作同步打开了小嘴巴的开关,教师不得不重新组织课堂,试图让学生重新安静下来。
换一种指令“请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快速拿出笔盒,轻轻放到桌子最前方,然后端正坐好。”【简短、清晰、有序的指令,学生更容易听懂做事的方法。】
第一次训练,全班只有十几个孩子,能按要求做好。别着急,现在还不到重申要求或者去提醒那些没达到要求的孩子。老师快速走到这十几个达到要求的同学面前,轻轻的拍拍他们的肩膀,让他们站起来,给他们每人记下一个“守规则”的小星星。然后对其他孩子说“这十几个同学,能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并且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所以他们都很棒!”【把能做好这件事归因为“认真倾听”,也是在暗示所有学生要把事情做好,认真倾听、明确要求很重要。】这时其他孩子大部分就开始悄悄地观察这几位同学的摆放位置然后照他们的做法,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让做的好的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做好,让他们获得勤奋感和自尊感,不批评不呵斥做的不好的孩子,给他们留下自我修正的空间,尊重他们内心正在萌芽的自尊。
于是当下达第2条指令“把老师刚刚发给你的本子压在铅笔盒下面,然后坐好准备开始这节课的学习。”这一次只有两三个动作比较慢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没有做到,老师一个眼神递过去或者稍微提醒一下就能达到效果。
【学习用品的准备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后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用品放在指定的位置,对老师而言,从讲台上看下去秩序井然、赏心悦目,增加上课的愉悦感;对学生而言,课堂上不会因为东西乱放,一会儿碰掉了书、一会儿碰掉了笔盒而分散注意力】
问题二:东西总是噼里啪啦掉地上
目前来看,大部分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幼儿园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辅导班,比如昨天在电梯里还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楼梯上就开始谆谆教导“今天老师教的动作你学会了没有?你看我们现在在电梯里就可以练习一下某某动作,回家妈妈做饭的时候你再练习一下什么什么动作……”。其实我真的很想跟这位妈妈说,在电梯里告诉孩子安静站好、小声交谈、自觉给后上电梯的留出空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电梯里蹦跶、母女俩一直站在电梯正中央用那么大音量讲话,这是对孩子最适合的教育;回家后妈妈做饭,让孩子帮你递个盘子、摆摆餐具,哪怕什么也不做就端个小板凳坐在厨房的门边,看着妈妈做饭,有一句没一句的聊聊天,这大概也是更适合的教育。可惜大多数家长觉得这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一边逼着孩子勤学苦练各种功课,一边包办替代给孩子整理书包、喂饭、穿衣。于是,当孩子们在教室里拥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时,并没有学会管理和整理,上课时,一忽儿桌洞里滚下来一个水杯,一忽儿又掉出来一本书……甚至有时候孩子俯身捡起此件物品时彼件东西又滑落下来,A同学刚掉完B同学又发生同频共振现象,好不热闹。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此起彼伏地发生在课堂上,上课伊始,就让孩子知晓规则:“课前准备除了要准备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还包括确保所有物品一节课不出来捣乱,所以你需要全天候保持你桌洞、桌面物品井井有条地放好。现在给你1分钟检查整理,一节课任何东西掉在地上,第一不要报告老师、第二不准弯腰捡起,因为这样不仅会打扰你自己上课、更会打扰到别人,只能让它们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等你下课。”让孩子提前知道惹麻烦是有一定“风险”的,这样提醒之后,大部分孩子会有意识地查看并调整自己的物品放置,仍有个别“有个性”的孩子会试探老师的底线,上课时“不小心”掉个铅笔什么的、因为乱扭乱动碰掉了挂钩上的个人清扫工具等,当他正准备弯腰捡起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制止“继续你的学习、下课再捡你的东西。”然后通过让他当中回答适合他的问题或者询问他正在完成的练习进度,转移他对掉落物品的注意力。其它孩子从老师的态度认识到个人行为的底线,也知道在课堂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三:一人发言中很多人执着举手
所有老师会发现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增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愿意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年级的课堂上,每一个问题抛出来,马上小手林立,老师的成就感爆棚。课堂气氛活跃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这个没毛病。但当点到其中一个孩子起立回答问题时,很多孩子仍然执着地不肯把手放下来,尤其是当发言者表达不流畅或出现错误时,其他孩子甚至急的小屁股都要离开座位了。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段,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但同时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当一个孩子在别人发言时一直不放弃且急切地举手,这时他是万万不可能听到发言的内容的,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想怎样表达;对发言者而言,周围那么多急切的小手会给他带来压迫感,让他感到焦虑和紧张。
因此,老师在组织课堂互动时,首先要申明课堂发言的规则:“听到问题先思考,想好怎么说了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再发言。所有同学需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任何想法要等别人说完再表达。”当一个孩子起立发言时,仍然有执着举手的,老师可以暂停再一次重申要求“放下手,先认真听,然后再发表你的意见。”当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做好倾听准备了,再示意发言者开始交流。
刚刚入学的儿童好表现,非常急于获得他人、尤其是是老师的认可,像这样不理会他人发言执着举手的、课堂上喜欢“插嘴”、急于打断他人交流的不在少数,因此“倾听”的训练要持之以恒,从开始的注重形式的倾听到之后注重质量的倾听,都需要所有的老师加以引导。
问题四:学习用品不要成为课堂上的“玩具”
刚刚入学的儿童,相比在幼儿园是相当“富裕”的。第一次,他们的书包变大了,里面装满了不同学科的课本和练习本;第一次,他们拥有了一个像宝藏一样的铅笔盒(笔袋),里面被爸爸妈妈装满了整整齐齐的铅笔、橡皮、各种尺子……很多东西在上学之前见都没见过,这是意见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每个铅笔还套上了防止笔尖折断的笔帽,既能拿在手里玩儿,还能含在嘴里安慰自己的孤独感,甚至还能吹个口哨让大家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橡皮更神奇,不仅能擦掉写坏的东西,用铅笔还能扎出很多小点点,居然还能毫不费力地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虽然暂时不知道尺子是干什么用的,但是无意中发现它居然能像装了弹弓一样弹着玩儿……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各种学习用品的功能,更不用说多少家长给孩子准备的学习用品本身就具有显而易见的玩具功能。
在指导孩子使用学习用品时,强调“学习用品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用完立即放好。”做课堂练习时,要求孩子拿出铅笔,有必要提醒一句“把你的笔帽留在笔盒里”;提笔写字时,也有必要提醒孩子们“想好再动笔”。有些孩子写字慢,有一个原因是不停地错、不停地擦,出错率高的原因也多半是思维不严谨、观察不细致,老师及时发现那些不用或少用橡皮的孩子,给孩子们树立正向的榜样。
低年级养成规范、合理使用学习用品的好习惯,到了高年级,课堂上弹尺子、啃笔头、玩笔盒、扎橡皮的现象一定会大幅度减少。
刚刚入学的小豆丁,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各种问题真的是层出不穷。上述四个问题只是比较常见又容易被忽视,从这些问题也不难看出,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标准前置”的原则。记得一次我在给青年教师培训中,谈到“教学常规的建立”时,我跟他们讲过这样一句话“标准前置是规则,标准后置是套路”,好的课堂常规是师生教与学的保障,所以我们不要试图“套路”我们的学生,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养成习惯时也要让他们事先知道正确的标准是什么,而不是等他们做的结果让我们不满意了再拿标准来压制他们。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最忌讳的就是等“麻烦”来了再去想办法解决、感到场面失控再对孩子呵斥或吼叫,事实上,一旦教室里哪怕只有5个以上的孩子同时打开躁动的开关,这样的局面就很难收拾了,何况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至少半数以上的孩子都在做超越底线的事情。
关于通过正面管教获得有效管理的其他做法建议浏览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