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分享的动机
1.前期准备
2.语言能力
3.应试能力
4.参考书目
5.个人经历
6.考试之外
0.分享的动机
学术类雅思 overall 7;听力 : 8,口语: 6.5,阅读:7,写作:5.5,大二上学期准备到大二的寒假,一次搞定之后拿着这个成绩申请了2+2项目,现在英国,大三结束。
不算特别完美的分数,很多英语基础和自己相似的同学或许能做得更好。有趣的是,听说很多同学更擅长阅读和写作,读英文文献毫无压力(羡慕),写作逻辑也很强,而我恰恰相反。
二是想分享这段准备考试的经历(惭愧,是我大学前两年为数不多的认真学习没错了),做过的有效和无效的尝试,为什么做好了、为什么没做好,希望能给同样的准备者一些参考。
再加上有了在英语语言环境里的经历之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此篇既是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也是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希望能有一丢丢的帮助。
1.前期准备
A)分解考试:1.一些大学的申请或成绩要求 2.实际语言能力要求
B)最差情况分析:
一种情况:没有考到对应学校要求的成绩。
一种的解决方案:一些大学会给仅没有达到语言要求学生提供语言班,在正课开始之前提前几个月提前到校。(希望知道了这个大家压力不会那么大?)
C)资料查询:我想到了查官网,想到了搜知乎,想到了去图书馆翻书,想到了问身边的朋友...竟然没有想到,搜索引擎人类共享经验会更加便捷?
2.语言能力
雅思是什么:可能就是,想象你独自在一个只说英语的地方生活和学习,会想到哪些能力?总不会老一个人待着吧,和人寒暄一下瞎聊天,话题聊着聊着就逐渐深入,这大概是口语部分了。出门玩听游览简介,和人聊天互动抓取信息,听课...这大概就是听力部分了。而阅读和写作确实是上学的时候会用到的......非常学术。当然,以上提到的场景仅是学术类雅思考试内容里涉及的,学术类的阅读和写作偏学术,听力一半是生活场景一半是学术场景,口语偏生活聊天型。
雅思不是什么:学术类雅思顾名思义会偏学术,还有很多实际生活场景没有涉及到的。考试涉及到的内容是对学术和基本生活能力的一个预热,不是全部。
3.应试能力
依然关于听、说、读、写。
A)语言输入之听:四部分,前两部分是如电话内容记录、地图导游这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后两部分是如与同学讨论小组项目、讲课记笔记这样的学术场景。时长40min左右。
对应应试能力:开始听力之前一般会用半分钟左右迅速扫读接下来会听到的题目,勾出关键字(疑问词,重点关注的主题词,时地人...ect)。...类似这样的应试技巧。
B)语言输出之说:考试中分为日常会话,给定话题两分钟陈述,根据刚才话题考官延伸提问问答三部分。
日常会话是每个人生活场景里都会遇到的跟人见面打招呼,寒暄。在背相应口语书上的表达之前务必三思:你可知道你说的这话是啥意思?在啥语境下用?
C)语言输入之读:三篇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等等不同主题的学术类阅读。共1h。
一个是对阅读速度的考察,经常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题,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但这可以通过多多练习和总结自己的方法
会在读文章之前会先迅速审题。
题型很多,有选择题,有判断ture/false/not given的判断题,等等。个人觉得比较挑战的是判断题,因为之前太习惯非黑即白的不行就排除法,经常错在这里的“文中没有给出相应信息”和“false”上。
D)语言输出之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图表题,可能是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也可能两三个月一轮回变成地图流程图;一篇大作文,通常是对一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收获比较大的是,意识第二部分的写作有它的结构,问题引入、概述、逻辑顺序(问题和解决方案,优势和劣势...等等方面)、总结。框架是固定的,内容是自己的。有了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分数会不一样。
注:答题技巧方面,一是自己有些记不清了怕误导,二是有相应的指导书讲得很好,我想我就不必啰嗦了。
4.参考书目
词汇:
红皮新东方雅思分类词汇(用到一般抛弃了)
蓝皮21天雅思核心词汇(相对好用)
阅读:
黑眼睛系列阅读(相对好用)
听力:
【有一本超好用的!!待更新】(个人非常喜欢)
口语:
洋话雅思(可以参考)
写作:
紫皮雅思写作(个人非常喜欢)
5.个人经历
大一暑假(2016.8)-大二寒假(2017.2)
2016.7 雅思机构咨询:有考虑过去机构训练,放弃的原因首先是价格,自己看的那家是三到五人的小班一万五的样子一个季度的练习,有授课和练习两部分课程,最后保证到X分,不过不能直接报X分的那个班,要从基础班起。第二是时间不够灵活。第三是,面对这门考试如此功利和应试,仿佛又只是众多应试教育的考试里的一门,感觉怪别扭的。
2016.8 下定决心:有想出国的想法很久了,暑假从一个3周的短期游学回来之后下定决心开始准备雅思。
2016.8 单词篇1:尝试每天背红皮新东方雅思词汇,大约会花1-2 个小时背一个(几乎全是生词量又很大的)list的单词,不断回头重复和复习,多的时候可能会花4个小时在单词上。遇到很多问题,1.大概过了大半个月,背了一半红皮新东方雅思词汇之后,回头翻之前背过的单词发现又不记得了;2.很多单词过了一遍之后,对发音、拼写基本意思是熟悉的,但会不知道在哪些语境下要怎么用。可能是因为太这样钻牛角尖了吧。这样的背单词方法特别让人挫败,就没有继续再用这本书了。
2016.8 真题尝试1:遍体鳞伤,挫败感很强,感觉有很多问题但是又无从下手(词汇量、阅读速度、听力技巧、熟练度...ect.),自此之后四个月没有再碰过整套的真题,转而分题型练习。
八月的学习不是特别有明确目标和规律,算是测试。
2016.9 单词篇2:抛弃了红皮新东方雅思词汇,转用一本蓝色封面的21天雅思核心词汇书。首先是单词分了三层常见度和难度系数,更便于分配时间精力;然后每一天的单词量不会很大,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50个以内或者左右;很多单词是都并非陌生,只是需要再增强记忆和理解,无疑又减小了工作量。准备了一个单词卡片,每天对着单词书记过之后,会在单词上写下觉得需要加强记忆的,过一小段时间后拿出卡片来回想,虽然回顾比较随性不是每天都会坚持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一并回顾了......不过有回顾和主动回想这一段无疑效果会更好。
因为一直不喜欢背单词书积累词汇的方法,现在积累词汇比较随缘(惭愧,没有刻意地去下功夫努力了,正打算利用暑假再制定一下计划提升一下英文),查词汇的时候一般会有对应中文解释,或者英文的描述,各有千秋。中文解释能让你秒懂这个词的大概意思且对应到自己中文的词汇集里,英文描述更多了一层语境和感觉在里面,两种语言里的有些词汇就算意思相近,也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有时感觉描述会更精确。
用时:1h * 30天
2016.9-2016.12 分题型训练
阅读:查过一些攻略,在书店自己翻了翻之后,用了黑眼睛系列的阅读,满意的地方是1.它对每种题型的阅读分了类 2.在每一类的首页有建议对这种题型方法技巧 3.每一篇阅读的训练是10-20分钟不定的对某一种题型的训练,时长较短让人感觉练习得很愉快 4.因为有建议用时,所以每次都会用计时器算着时间做。后来做了真题后,感觉出题的感觉和真题不是特别契合,但作为分题型的训练个人感觉影响不大。
做阅读的时候经常被满篇的生词吓死,后来发现...确实有一些错误是词汇量引起的,还有一些错误是因为看到生词被吓怕了引起的。
用时:10-20min 每天
听力:用过的一本分题型训练听力书个人非常喜欢,一是因为把会遇到的问路、电话咨询、上课做笔记这些不同的题型分了类后可以针对一种方法强化练习,而是每一处这样的对话都不会太长,做起来心里会比较轻松。同时也是有难度的,分析自己的错误就很方便提升了。
听力和阅读似乎很好自己提升。口语和写作自己会分分钟陷入自我怀疑,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自己联系了老师一周一次小课练习。
用时: 5min 一段听力 * (可能有好几十段)
口语:记得口语的评分标准很细,分了语音语法词汇等等几个方面的,可以找雅思口语评分标准查阅(我是在自己用的那本口语书序言翻到的)。
对语音,尝试过用4个涵盖了基本发音的绕口令让发音更清晰、舌头不打结,每天说个几遍。确实有效。也尝试过对一套真题里的口语话题,对着手机录音说,然后会听流利程度(但自己评价自己的时候心态比较容易崩,抓不住问题的重点,觉得效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反馈来得好)。
词汇,口语里尽量用容易理解的常用词汇,那些炫酷的一看就很难的词汇可能没那么容易听清楚,留到写作里看吧。
语法,反馈(自己录音也好、别人听也好)是一个很好的找到语法错误的方法,自己常犯一个错误是时态:比如让你描述一件童年/过去的事,整个题目的设定都会是过去时的,说到过去的将来的时候会一下转不过弯来。最可气的是道理都懂说出规则来一套一套的,但实际用的时候就会不习惯。毕竟中文里又没有时态的变换,这就是需要练习的地方了。口语考试之外,现实生活里的实际运用,也会犯好多好多的语法错误,时态、可数不可数名词、借词搭配...跟雅思考试异曲同工的是,说得多的话题自然而然就更熟悉、更少犯错,尝试新话题第一遍说的时候结结巴巴的破碎状是常态,但只要说出来,大脑好像就会自动开始反思和更新,一下子就会意识到哪里出了错,就会自动更正了。
写作:大约两周写一篇小作文或者大作文,写后交给老师批改与反馈。事实上,自己最后写作5.5,是一个偶然也可能是一个必然。必然是因为我一直对写作没有十足的把握,一直是不自信的一个点,而花在写作上担心它的时间可能比实际拿去攻克它的时间多。偶然是,平时练习写作的时候分数一般会在6分或者6.5分。考试的时候也的确觉得写作部分不太有状态,大作文感觉有些逻辑混乱说不到重点,小作文地图题不是最简单和最熟悉的让人有些慌乱。
2016.1-2017.2
最后考试之前的这一个月,每天定时做一套剑桥雅思的听力(40min 左右)阅读(1h 左右),在花上几乎同样的时间去对答案。做完了剑桥雅思5,6,7,8,9,10。感觉这段集中的训练对听力和阅读的提升很大。在此期间练过两次作文。
考试前一天晚上,想保持状态,随便拿了听力模拟来练个手,结果听力模拟巨难,心里一惊。结果第二天考场上遇到的听力,感觉也比平时练习的略难,但难不过头一天晚上做的那套,心里一阵“切小样,还好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套更难的”心里一整轻松,也许这样心态轻松和自信促成了满意的听力分数?虽然,永远都忘不掉事后突然想起Wednesday拼写错误,扼腕痛惜。
用时:(40min*24(套)+ 1h*24(套))*2
其它Q&A:
1.机经?了解到这是考过雅思的人凭记忆给的题目。个人感觉没有十足的把握,逐个专题突破真题做完已经耗光了耐心,不想再碰啦。
2.如果第一次考砸了,多久考第二次?一个有雅思考官和教学经历的老师告诉我,间隔至少六个月,一是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二是如果马上考第二次效果不会太好。
6.考试之外
初考雅思的时候,觉得它涉及到的听力口语里的生活场景、学术阅读需要的能力、学术写作的能力,和自己参加过的其它考试比起来,算是都特别特别的实用了,准备的时候也是因为实用性而很有热情很有信心(天知道我的迷之自信是哪里来的)。真的到了这个环境之后,考试和运用终归还是不一样,突然不能那么灵活自在地表达自己,甚至非常不自信该怎么跟人说话、跟人聊天了(虽然学过),心态很是炸裂。
其实有犹豫过究竟该怎么写这个攻略,就我自身经历看来,实际生活里使用语言和准备考试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实在太多,比如写作里(technical report,心理学essay)一眼就被看出是表达的套路不够纯正,一知半解地想去套用一下听上去很高级的表达,但内容依然空洞,就很难过了。
在这个语言环境里,自己的听说依然是相对轻松地进步比较快,原因么,首先是native speaker 们的态度,对方讲话时抱着希望自己被理解的态度,倾听时抱着试图来理解你的态度;第二是同是以英语为外语的室友,也带着各自的口音,会犯各式的语法错误,他们的态度是如果不尝试去做的话永远得不到改变,事实上这里的非英语母语使用者非常多,让人倍感动力。或许也是我有些怕了读写,所以一直还没有下定决心来攻克它们。
另外是搜索引擎,直到开始用谷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以前一直没有认真用过搜索引擎,也意识到很多小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问身边的人,而是可以自己用搜索引擎解决。但也有遇到,一开始要用英文搜索的时候总是拿不准该输入哪些关键字,逐渐地才适应。同一个话题,如果用一种语言(比如中文)搜索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就再换一种语言,能找到更多的不同东西,非常有趣。
啰嗦地总结:
我很纠结,写完之后才发现写得非常像高中的考试参考书,但好像如果要对考试实用的话也别无他法?总觉得不是佛系写作的我的风格。难以表达觉得双语能力是多么棒的存在,尤其是中文和英文,一门有14+亿人在使用的语言和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完全就是在两个世界之间穿行的通行证,望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