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很早之前看到这句话就再没忘掉,真是醍醐灌顶啊,在这个鸡汤文泛滥的社会,多少人被成功学洗脑,叫嚣着“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殊不知,这些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人难免有自怜情绪,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无效的,都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现在回想起来,过去和现在的好多努力,其实都只是在浪费力气。
记得高中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10点半下自习回到家还要再看会书,不然心里总不踏实,害怕被别人超过。
那时候最喜欢看的,是世界知名的励志畅销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还有马云、俞敏洪的励志演讲。
每个人都在闷头刷题,喝水之余,同学之间最喜欢谈论的,是你做了多少套卷子,我又熬夜到几点…
那时,我们最佩服的不是第一名,而是最努力的人,而最努力的人,往往不是第一名。
不知你发现没有,最努力的人往往不是第一名。不过这里的努力,应该加个引号,因为它不是你所谓的努力,至少不是你认为的那种努力。
我高中有个同学,特别努力,就是那种比你努力十倍的,白天认真听课做笔记,晚上回去加班做题,天天2点左右还不睡,早上5点就起来背单词,我们对他非常崇拜,因为他努力到让人敬佩,但他的成绩却只是中等水平,而且一直都没有提升。
还有一个同学,平时上课马马虎虎,虽然听课,但是却不看黑板,遇到想听的,就借别人的近视镜瞅两眼,晚上回去倒头就睡,早上总要赖床到最后一秒,在我们眼里,他就是那个不努力的学生,但气人的是,他的成绩总是前几名。
这两个同学是两个极端,有时候我们努力,只是为了达成目标,但实现的过程,总会有挫折和痛苦,我们为了麻痹自己,选择自我感动,用努力填补空虚。
上了大学以后,高中喝下的鸡汤还未完全消散,仍然荼毒着我们。
我们仍然信奉努力决定论,信奉量变引起质变,遗憾的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任何人只要练习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的说教影响很大,但我们都曲解了“一万小时定律”。《异类》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看到重点了没: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大多数时候,努力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量变并不会引起质变。这就相当于,再厉害的业余选手,永远也干不过职业选手,不管是象棋围棋,还是格斗,因为简单的重复是在舒适区内,而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这些在《刻意练习》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如今上大学,遇到很多人,他们天天混迹于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美其名是锻炼自己,兴趣广泛,实际上做的都是搬搬抬抬的工作,天天看似很忙,其实是在瞎忙。
忙是生活充实的显现,但如果是瞎忙,只能证明自己愚蠢,只是自己感动自己,要是再配上图发个朋友圈就更完美了。
有多少人活着朋友圈里?
有什么事情赶紧发朋友圈,还没开始做就宣布昭告天下,让大家看看自己有多努力,而这种努力,不过是在朋友圈里达到颅内高潮而已,没有丝毫用处,而且有害。
本来想想自己可以多背几个单词,结果在等朋友为你点赞的过程中,浪费多少精力和时间。
别人疯狂点赞,自己躲在一旁,笑嘻嘻,
别人置之不理,自己暗自神伤,惨兮兮。
其实,真正的努力,不应该只单单存在于朋友圈,不应该只是自己感动自己,更应该是你自己在心里许下诺言,然后靠着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去将想要的事情一一实现。
你可以一声不吭,但你要做到一鸣惊人。
我们要相信孤独,也相信隐退;要浪漫得起,因为我们自给自足。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上大学的时候,大伙有瞎忙过的经历吗?
就是现在回想起来,想一巴掌抽醒自己的那种,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