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姑姑
01
我床头有一面白墙,密密麻麻贴满了颜色花哨的便利贴,每张便利贴,都用0.5黑色圆珠笔写着鼓励自己的话。
“你一定要加油,今天数学卷子比上次多考了11分,很棒了。”
“英语老师一直看不起你,你下次英语一定要考及格。”
“没关系,这次考砸了也没关系的,调整好心态。”
都是高三那年的“手笔”,如今已经边角褶皱发卷。
我从小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小学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早早背着书包去学校。
我想方设法装病装痛,被父母当场拆穿,拖着送我到校门口。
我还有办法,表面乖巧和父母说再见,假装走进校门。
下一秒眼角撇见他们走远,马上转弯溜走,在马路上晃一天,再和放学的小伙伴结伴回家。
结果,没瞒着,被狠揍了一顿,也收获了从小差等生的“名号”。
是高三那年开始觉醒的,像是脑袋突然开了光,一扫前十几年不学无术的性子,早上五点就跳起来背书,凌晨两点还揉着眼刷着数学卷子。
说实在的,都是差了大半辈子的人了,突然捡起荒了那么多年的学业,吃力受挫是常态,于是就有了前面我说的那面写满中二鼓励的墙。
大概是天下父母都有想要窥探儿女隐私的毛病。
我妈那段日子一到晚上我睡着,就开始借着手机微弱的屏幕光,脸贴着墙一张一张地看。
跟追小说似的,每日“兢兢业业”追着我的更新,她还以为我不知道。
后来,靠着这一年的努力,再加上运气十足的好,是高考数学填空题都能蒙对的那种好。
我考上了,成功地,从倒数名次的学渣行列挤进班级第一的学霸行列。
这种从底层直上云端的刺激,让我飘了。
02
我开始奉行一套能逼死人的理念:只要我要,都能得到。
换言之,没有什么事是我努力做不成的。
这种理念导致我整个大学生活都处于一种飘飘然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不自知,凡事只会一味向前冲。
表现到具体生活上就是:学生干部竞选我挑最高的职位,考研选学校我选清华,写文投稿我投人民日报。(显而易见,全军覆没)
什么都奔着最好的去,不是因为我自负,而是因为那句:只要努力,没什么不可以。
既然努力可以,那为什么不选最好的?
可这个时候的我,却没有真正领悟努力的定义,比高三那会儿更拎不清。
我一味把努力定义在“确立高目标”上,却忘了评估自己的能力。
我的朋友圈很丰富,会列满每个月的计划,看15本书,做15次读书笔记,写10篇文......
从未完全实行过,只是给外人看罢了。
我还会写一些自己不喜欢但文绉绉显得有文采的诗词,会转发那些我在别的网站上连载的小说,尽管小说也只写了几章,不值得一看。
我虚伪又成功地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虚拟的才女人设,大家都夸我,一提到我想到的都是:啊,是那个文笔很好,还很努力的女生。
遗憾呀,我的大学都是在无限的伪装自己,无限的逼迫自己,无限的宽慰自己中度过。
还不自知,还捧着那套“努力就能成功”的理念不放手。
我犟得很。
03
毕业后,我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工作。
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妈扯着嗓子,一脸不高兴:“你故意离家这么远就是不愿意给我养老呗”。
我不是,我没有,她乱讲。
我猜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觉得没意思,又没出息,还觉得,得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奔个好前程。
我也一样,自以为不该一辈子平庸,待在家搞个小文员安稳度日。
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几个陌生人合租了一间房子,第一次正式地踏入社会。
到底是社会啊,学校教了我四年的道理,我都没学会,在社会浅浅一扎,也没人教,马上就懂了。
懂了,很多事,靠努力没用。懂了,自己在社会人面前弱成渣渣。懂了,无谓的焦虑毫无用处。
我那时候挑了很多顶尖的公司面试,写了一篇又一篇的面试稿,努力是做到了,但依旧被一次次拒绝。
我看着那些前辈写的文稿比自己水平高得多,就开始在心里逼着自己也要达成那样的水平,我不甘心自己太差,不承认自己很弱。
这种逼迫与暗示导致我有一段时间,写不出稿子,每敲一个字都是负担。
后来的有一天,思绪突然变了。
我开始意识到,这种对比,这种逼迫,这种努力,除了给我带来无尽的焦虑与负担,毫无用处。
我常常苦着脸浮躁,是因为我定了一个不合于当前的目标,且把承认自己弱当做没出息的表现。
不是的,相比处处攀比处处较真处处取胜的决心,承认自己弱反而更重要,看清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能力追求想要的,更重要。
这不是宣扬“认命论”,向社会“束手就擒”。
你本身的能力水平是40%,那么你可以通过努力跻身至70%—80%,40%—70%之间的差距确实是可以靠你的努力去实现的。
但如果你把目标定在100%,你不仅达到70%的快乐没了,还会增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年轻人追求的不应该是无所不能,而是有多大能力挑多大担子,在自己过好的基础上去进步。
你看,我要是拿自己和韩寒比,那就是自寻烦恼,不是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