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了,老毛病总会犯,生活中总有很多来不及记录的细节。每每生出感慨总要啰嗦白话,寥寥几句,不成敬意。电影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黑白默片到彩色有声电影的大转型。我相信每个人的童年都看过或多或少多种类型的电影。我始终如一的说:电影是一门艺术。
依稀记得,孩童时期的每年酷暑夏日,在乡下,经常可以看到那种流动的场外幕布式电影,两三个放映人,一架简陋的胶片放映机,一块布满岁月印痕的白布,在晚霞落尽,黑幕降临的时候,构成了一场精彩的观影历程。那时候不懂太多,只顾着牵着大人的手去外边乘凉,看一场场关于红色革命以及抗日英雄事迹的老电影,边吃着刚摘下来的清凉的西瓜,边和周边熟悉的小伙伴嬉戏打闹,质朴的乡村人总能跟着电影的情节产生或哭或笑或惊的声音,那时候的年轻人大都没有出外务工,都陪在家人身边,总能听到婴孩的哭闹,大人们嗑瓜子絮叨的声音,这是一种粗狂真实的生活氛围。犹记起第一次跟着奶奶去看京剧,当然也是那种各地流动演出的京剧团,当时被那些画着奇怪脸谱的人吓个不轻,具体演出内容早已忘却,只记得一段小细节,一个年轻力壮凶神恶煞的人抄起长板凳作势打向另一位年迈的老人,我睁大了眼睛认真的看,被打的那一位躺在地上一直没起来,我就小声的问奶奶:那个人是不是真的死了?奶奶还就真的逗我说:当然是啊,你看他们都把他抬下去准备埋了。我一看还真是被抬到幕后去了,又一次感到害怕,打哪以后我再也不喜欢看画着脸谱演的戏,至今也对对白式的小品不感兴趣,当初还真是童年一大阴影呢。
后来,我也长大了,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原来的地方,再也没有那时一群熟悉的人聚集在一起看戏的经历,当然,他们的放映器材已经落伍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这种带有野性和自由的放映方式也就暗自逝去,留在了每个人的脑海记忆中。
有一次放学在家看电视,无意间看到央视在播一段黑白默片,一位拿着拄杖,戴着高高的帽子,走路还特别有趣的人做着各种各样搞笑的事情,看着看着就入迷了,其中有一部尤为精彩,讲述的是他去参军作战,总在犯各种低级搞笑的错误,误打误撞却又立了赫赫军功,回到了自己家乡受到众人尊捧,就在他洋洋得意之际,一切都不见了,原来这是一个梦。念小学的我很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设定成一个梦。再后来念高中,上到历史课,讲述电影的发展史时才知道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走路笨拙的人是卓别林,那部电影叫《从军记》。想起一句简单的话:镜花水月不过一场空。
有段时间无比推崇王家卫的电影,一直给好朋友推荐,让他们去看。印象最深的是《旺角卡门》的刘德华和《重庆森林》的王菲。一个结局是刘德华横尸街头,另一个是王菲成为了梁朝伟爱慕的空姐。都是因为爱情。那时年轻的王菲剪着细碎的短发,面容白皙,让人一看就钟情。王家卫也拍了很多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的电影,譬如《2046》,昏暗的灯光摄影,梦幻的情节,浮夸的台词,实在让人昏昏欲睡。
每每和兴趣相同的人谈及外国电影,就不得不提《美国往事》,德尼罗这个戏王之王所演绎的美国街头混混角色,实在是深入人心,阴险的麦克斯,身不由己的黛博拉,随着美国这个强国历史的脚步一路发展,个人的几十年光阴韶华,代表着那个社会最有力的缩影。你在成长着,故乡的泥泞小路也早已变成宽大的柏油马路,儿时的玩伴,也早已成为不再联系的陌生人。天堂电影院不在了,艾费多也死去了,艾莲娜也嫁做他人妇,自己也成了孤独的白头翁。时光已是一去不复返,空留一句珍重。
周星驰的电影总有一种魔力,当初是笑,如今却显带着些许苦涩。重温无数遍的《喜剧之王》,无论从配乐和人物性格的演绎都值得一看再看,开头的一句:努力!奋斗!不知道出多少坚持梦想的人们的心声,这是一部自传,也是一部励志,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词藻,不需要多么纠葛的情节,就只让小人物的执着打动你,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因为经历和爱犹显珍贵。不管你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尹天仇,还是嬉皮笑脸的周星星,我们都喜爱,只因儿时的欢乐和成长的不易。
观影太多总显得没有固定的人生观,容易被感动,但我还是爱着这过程,要么真性情的为之愤慨,要么与之共鸣。匆匆年华,不要做《美国往事》里的面条,人生怎会如初见呢?该做一个美好的自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珍惜当下,爱着该爱的人,做着有益的事情,心胸宽广豁达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