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么能记住书中的内容?
-答:应用起来。
-问:怎么应用啊?
-答:……
大多数的图书和文章都告诉我们,要想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是应用。但对于如何应用却没讲。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读者情况,想要提供众人都适应的方法确实不容易。
记笔记、写书评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对于应用到实践,作用还是弱了点。
所以“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就让大多数人的读书效果大打折扣。
今天我分享的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帮到大家,原因在于它为读者如何去应用知识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框架。
这个方法叫“便签学习法”。
经常读书的人可能马上就反应过来了,这不是赵周老师的拆书法吗?是的,这个方法就是来自赵周老师的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不但讲了如何把知识拆为己用,还讲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通过成为“学习带领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分享者。
今天,我分享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学会如何把知识拆为己用”。因为这个方法一箭双雕:不但能让你掌握知识,还是一个现成的写作工具。
便签学习法的3个组成部分——
标签1:I=Interpretation,【理解说明】
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执行过程中请注意,一定不能直接引用原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过一篇文章觉得特别认同,可向别人讲述时却只能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我说不明白。
如果你也经常这样,那可要引起注意了。因为你所谓的“有收获”其实仅仅止步于对作者观点,或者书中知识的认同,其实还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要想把这种认同内化,第一步就是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标签2:A1=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回溯过去】
这一步是与自己的过去建立联系,回忆与这个知识点有关的经验。
标签3:A2=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展望未来】
这一步是与自己的未来建立联系,即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这个“便签学习法”与其它的笔记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我们知道读同样的一本书,有人感觉收获很大,有人却觉得毫无用途,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读者的知识储备、个人成长经历不同以外,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思考方式不同。
而“便签学习法”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详细的思考框架,可以让不知所措的人们知道从哪些角度、哪些层面去处理当下的知识——
独树一帜的8字思考原则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
这个8字思考原则就是把推理方法也教给了大家。
具体说来就是这8个字:“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当我们在写三张便签时,只要参照上面这些思考方向去提问和回答,就能进入深度思考,把信息、知识与自己建立起联系。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每次都把所有问题进行思考,只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灵活运用即可。
这些问题,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有了它们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谨防思考过程的4个大坑
这些问题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可以帮助我们躲开思考时常踩的坑。
1、盲目听信:
有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它强调的就是读书人一定要独立思考。
比如说有的书里指出“细节决定成败”,而有的书却说“成功者必须要有大局观”,此时,作为读者,到底应该怎样思考呢?
显然,这两个观点拥有不同的适用边界,前者更适合不拘小节的人,后者更适合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所以,读者如果不知如果理解和应用,完全可以按照前面提到的“8字思考原则”来自问自答。
2、附会旧知:
所谓附会旧知就是指对于新接触的信息或者知识,用旧有的理论和思维框架去解读。
比如,有不少长辈都说:比萨饼不就是大饼盖肉吗?这就是典型的附会旧知。实际上比萨和馅饼无论是从做工,原材料,卖相,还是口感都有很大的差距。
再比如,对于长销书,很多人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就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来说吧,有不少读者失望地说:还不是老生常谈,畅销就是因为广告做得好!
一句话,就与一部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好书失之交臂了。
其实长销书不比畅销书,它能长时间保持销量,这其中广告的作用已经很小了。既然能广受好评,自有过人之处。
如果只看那七个习惯,确实不是作者独创。可一旦你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在每一点论述当中,都在以实际经验或者案例告诉你如何将它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所以,为了防止“附会旧知”,请在思考时别忘了“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8字原则。
3、泛泛而谈
这是在标签1-回溯过去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点击下图,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泛泛而谈——
因此,在标签1中请尽量避免用“总是”、“经常”这类的词,而最好以“有一次……”来代替。
因为不涉及具体事件的思考,还是停留在论述的层面,是观点,而不是经验。只有和自己的经历或者听说的事情相连,才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也是加强说服能力的有效途径。
4、空谈感慨
这是在标签2-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时,容易踩的坑。
很多人在感觉有收获时,特别兴奋。他们会写下自己的感受:
-“真是醍醐灌顶!今后一定要照此实践。”
-“哇,太棒了,收获很大”
-“这个方法太实用了,用起来!”
……
可惜这些只是决心和感慨,并不是真正的计划。如果想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必须注重细节。
我们来看下图——
5、照本宣科
在做标签2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不要照抄原文的计划。因为它就是再具体也不是你的,还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才能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对于这一点,书中举了个别具一格的例子。
建议你在点开图片之前先问下自己,如果是在书中学到了一个菜谱,你会怎么写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呢?
想好了,再点开图片看——
哈哈,好玩吗?
当一个人有目标了再去行动时,往往效果更好。这位想讨老婆高兴的朋友,学做这道菜一定比只是炒给自己吃要认真得多。
这个标签案例很别致也很有趣,它特别形象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目标明确地去做一件事时,一个人会多认真,多带劲儿。
现成的写作工具
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你已经对“便签读书法”的用法、好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如何把这种方法用于写作呢?
特别简单:因为既有观点,又有事例,这不就是上好的写作素材吗?
如果你在读书之后,想马上就把有收获的知识点进行文字分享,那么只要以标签内容为主,做好起承转合,就完成了一篇文章。
即使当时不写,这些标签也是日后写作的现成素材。
其实这种利用卡片进行写作的方法,在国内外,一直都有作家推崇和使用,国外的比如纳博科夫,国内的比如钱锺书。
C.S.刘易斯曾说:“我的书常常是在我整理抽屉的时候写成的”。为什么?因为抽屉里常常会翻到很久以前的卡片,上面写着一些灵感、故事,可以连缀、增补成书。
虽然我们知道这些作家的创作习惯,但对于他们到底是怎么写卡片的却不得而知。
现在,我们可以依据“便签读书法”开始积累自己的卡片了,而且由于电子设备的出现,以及网络的发达,我们把对写作有用的标签直接拍照做成电子卡片,保存在诸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之类的软件中,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便捷的。
总之,用什么方式记笔记其实只是个形式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思考把知识内化、并应用,如何同时还能为写作积攒现成的素材,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个方法真正核心的部分就是那8个字的思考原则,还记得吗?
对——“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同时,要想掌握一个技巧,一定要记住“熟能生巧”的道理。在应用此方法之初,可能你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可一旦形成新的脑回路,就能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