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个微信群的妈妈们在讨论要不要教孩子认字,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教孩子认字,越早越好。为了能让孩子早点自主阅读,有些人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买来了各种字卡,一个个教孩子认。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过早教孩子认字,因为孩子的文字敏感期要到6岁才开始,在那之前让孩子认字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对于用字卡来教孩子认字的做法,我是极不赞同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想明白,认字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早些认字,就可以自己阅读,学到很多知识了啊。
可是,会认字不等于会阅读。
能够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才算是真正的阅读。对于阅读而言,识字是手段,不是目的。
利用字卡刻意地教孩子认字,孩子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个字的形状和读音,至于这个字真正该怎么用,它在不同的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孩子是没有概念的。
且不说这种方法非常低效,就算是孩子因此学会了认字,会自己读书了,他能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吗?
松居直先生是非常反对过早地让孩子自主阅读的,他曾感叹:“看着孩子们结结巴巴、专心一意地把图画书上的文字一个个大声念出来,我常忍不住摇头叹息。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吗?真的能带领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吗?”
他建议,父母应该念书给孩子听,通过孩子的耳朵,向他们传递感情充沛的丰富语言,这种耳朵获得的丰富体验,能成为孩子未来学习的基础。单是教孩子认字,是无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的。
02
那孩子在6岁以前就会认字了,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
不一定,那要看孩子学会认字的方式是机械的,还是自然的。
如果像上面提到的,用字卡一个一个教孩子认字,将文字与环境割裂开来,只求孩子能认出多少字,不管孩子是否懂这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那肯定不好。
但是,像我一样有长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家长会发现,在长期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这种情况下,孩子认字是主动的,有文字环境的,孩子能够理解文字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准确运用,这是非常好的,对他以后的阅读能力提高很有帮助。
我曾经也接受到一些教育学派反对让孩子在6岁以前认字的观点,说什么会破坏孩子想象力,造成阅读障碍什么的,吓得我差点把孩子认字这事当成洪水猛兽。于是在给鲁尼读书时,我从来不指读,而且他问我这个是什么字的时候,我也不理他。
然而,在鲁尼4岁的时候,他对汉字的热情挡也挡不住。他不仅喜欢认字,还开始写字了。他常常一个人拿着粉笔,对着书上的字,在小黑板上一笔一划地描字,神情极其专注,有时叫他吃饭也听不见,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写好之后,他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兴奋地说:“妈妈,快来看,我画的字!”是的,就像古人画甲骨文一样,他也把写字当成了画画。
通常,他的笔顺是反过来的,从右到左,从外到内。看着他专注的模样,我也不去纠正他,就让他尽情地“画”好了。(如果这时候大人非要教他正确的笔顺,恐怕会破坏他对写字的兴趣。)
后来重新翻看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鲁尼的书写敏感期提前到了(通常这一敏感期是在5岁以后)。
书写又进一步促进了他认字的热情。不管他走到哪儿,看到路牌、广告牌、店铺名,他都想把那些字读出来。这时,我知道已经阻止不了他认字了,于是就有问必答。
我不知道他究竟认识了多少字,因为从来都是我给他读书的。就在上周,我买了图画很少,文字较多的桥梁书——《青蛙和蟾蜍》。
一天晚上,正给他读着,弟弟醒了要吃奶,我就跟他说:“宝贝,你给妈妈读吧。”然后他就开始读起来。
刚开始读的时候一字一句,读着读着越来越流利,慢慢地还能表达出适当的语气和感情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绝大部分字他都认识了,而且显然他也理解了这个故事。6岁之前认字并没有给他造成阅读障碍。
03
前段时间,我订阅了「得到」上Dr.魏(就是最强大脑里面那位)的《家庭教育宝典》专栏,他提到了一个叫“读写萌发”的概念,正好印证了鲁尼的这一段经历。
读写萌发是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针对一种普遍的误解,比如6岁以后才开始文字敏感期这种说法而提出来的。
克莱发现,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你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他自然就学会了文字。
因为对孩子来说,他可不像大人一样,把文字看成多正式、严肃的东西,如果他是自然地接触文字的,那文字也就是他生活环境中很平常的一个东西,他就会跟学会认水果、认汽车、穿鞋子一样,自然就学会认字了。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拿着字卡刻意去教孩子认字(这种做法太低效,而且容易引起孩子反感),也没有必要担心孩子在6岁之前认字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坚持陪伴孩子读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