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个不断地遇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身为父母,虽然我们未经培训便已无证上岗,但是,成长型的我们定会为这些问题不断寻找完美答案。
一、身为家长,你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前:
这个阶段是最单纯的,由于年龄小,什么都不懂,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家人的问题,都要由他们解决;但是要强调一点的是,这个阶段对孩子性格养成是非常关键的,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该有的爱,或者孩子是在不健康的家庭中成长,对一生都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印记。
学中:
1、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集中在青春期的叛逆和升学的压力。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出现抑郁的情况;
2、青春期处于身体开始发生变化的阶段,开始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容易出现早恋的问题;
3、渴望独立,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约束,不愿意和父母去公开自己的隐私生活,也容易因为父母的过分关注让他们产生抗拒的心里;
4、从上学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加上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别人家孩子”的攀比,导致很多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不是上学就是上各种辅导班,没有了童年的乐趣,也让很多孩子产生厌学的心里。
5、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也会导致很大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丧失了对人生的信心,全社会都在以成绩为结果论,成绩决定了一切,导致成绩不好的孩子只能自暴自弃,放弃自己,堕落放纵。
学后
1、毕业后面临的是找工作的问题,第一份工作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选什么工作,是和自己专业强相关的还是自己热爱的,是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还是去一线城市这都是找工作的时候势必会面临的问题。
2、职场和学校也会有巨大的差异,面对新的角色转换,面对职场中所遇到的争名逐利,和优胜劣汰的压力,能否克服。
二、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遇见
最近在《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书中提到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旅程,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压力,迷茫,不知所措。因为当今社会变化太快,我们还没有站稳,变化的浪潮,又一浪一浪的袭来。
我们总想追求安定,稳定,幸福的生活,却如同望眼云烟,始终求不得。而这求不得,也是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之一,求不得苦。我们想要的东西,无论你多么有钱,有智慧总也是有得不到的东西,所以这种苦无法排解。
有人说,人生痛苦的是不能接受,人生是痛苦的这个现实。因为不能接纳,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很多的苦楚。有些人苦心钻营,到头来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比如说有人费劲心思去钻研,想要当权力的掌控者,却最终被权力所掌控。有人想要拼命的掌控情绪,控制自己,最终却是落得神经官能症。
而真正最有趣的事情,当我们接纳现在的痛苦,之后,痛苦可能就不这么严重了,也有可能痛苦不复存在。
所以,世事纷扰,同样也有小确性存在其中。
最近也在学习《共情的力量》,共情中也提到了接纳。共分为三个层次,接纳自己的复杂性,接纳他人的复杂性,接纳自己和他人相处产生矛盾的复杂性。我们自己有好的地方,有坏的地方,如果只关注坏的地方,我们可能会不幸福,会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同时关注好与坏,这一切可能就不是问题。
世界就是如此,接受世界真实的样子。
三、唯有爱才是解决之道
其实不仅仅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同样遇到很多问题,遇事莫慌张,时间会解决一些问题。
最近很火的关于香港父母们争先恐后,让孩子们上到好的学校,最后得出结论要赢在子宫这个话题可以看出,我们总是在关注外部,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怎么取得高分,不能有短板,要上多少个特长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如果碰上孩子在学校里不乖,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放不下手机,如果每天都对这些问题念念不忘,恐怕就更是要崩溃了。
保持正念把想法放下关注下事实上,再来思考一下,究竟教育上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怎么面对种种问题呢?举一个最近看到的例子,樊登老师在他的分享会上被一个家长问到,她很苦恼她家的孩子,沉迷电视,而沉迷是因为家长本人的父亲每天24小时开着电视。虽然这个女家长试图跟自己的父亲交涉,但是老年人一句,我都这一把年纪了。家长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对此,樊登老师先是回答了看电视也很好啊,将来可以做一些跟传媒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这位家长说的问题,心理学上定义为语义的想象,意思是恐惧的不是恐惧本身,而是人的思想。这就像我们常说两个人,坐在一起讨论着自己中了五百万后怎么做最后因为分配不均打起来一样,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发生了一样来看待,继而惶恐焦虑。所以不要把你的想象加在孩子的身上。
防范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时,一般在五岁前,然后孩子不需要去建立社会性跟其他孩子玩,需要的是跟父母在一起得到,对于周遭的那些跟他同龄的孩子是没有非常深刻的触感的。孩子的前三岁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家长培养以下几个认知。
1.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是不同的。
我们总说因材施教,尤其是男生和女生就本身带着极大的不同,男生的发育比女生还慢,所以可能稍晚一年把男生送到学校能不让他有那么大的挫败感。
2.和善而坚定
我们总说,和善而坚定,和善是对孩子和善,坚定是对自己坚定,你跟他定下的规则就一定要达成,不能因为他的撒泼耍赖而最后妥协。这个过程是在帮她建立一个边界感什么东西是不能做的什么东西是可以做的,作为他的一个监护人,这个是你的权利,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这个边界之内,给予和善,让他自己选择方式方法,建立他的自尊水平。
3.跟孩子说谢谢
《不管教的勇气》一说提到了不批评,不表扬,我们可以理解不批评,但是我们很难理解不表扬,那本书的作者说的是不表扬时,将表扬换成谢谢,有一些是人本能,该做到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什么事情都跟他说好棒,就比如说他今天好好吃饭了,不用夸他好棒,谢谢他用心吃了妈妈做的食物,如果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就不会再做让家长头疼的事了。
4.爸爸跟孩子做爸爸做的事情
很多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家庭提款机的作用,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一个孩子缺乏父爱,就会形成成瘾性人格。多陪孩子玩一玩做只有父亲能做到的事情,父亲是家里边最魁梧最壮大的一个人,孩子最开始可能是害怕这个人的,但当他发现这个最可怕的人会很和蔼地对待他把他抱起来了在怀里,他会有充足的安全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情,按照这个科学性的解释,我领悟到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记得我的爸爸总是把我举得很高很高,喊着坐飞机,我的爸爸常常把我架在脖子上,爸爸总是跟我玩一些男孩子的游戏,用脚把我顶起来,跟我摔跤,夹我的手指,但是我发现在我成年,以后,我非常坚韧,我从来不惧怕一些疼痛,都是归功于爸爸的这些陪伴。
5.关注孩子的感受
教育中我们最容易的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摔倒了不疼不疼,起来,对男孩子更是哭什么哭,不许哭。这样的后果是,这个孩子并没有特别坚强,反而他们会忽略别人的感受,有一个测试是拿一些表情图片去学校里让孩子们识别,结果学校里那些小霸王们根本识别不出生气,愤怒,他说我看这个表情挺正常的,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当他打别人的时候,他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不知道对方疼。
解决阶段
我们常听有的人头疼孩子上初中了叛逆的不行,你去问他教育在三岁前就该做好对方还会反驳你,三岁前他知道什么,交给爷爷奶奶就好了,我负责管学习。其实青春期这个阶段隐患往往早已形成,这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关注他的感受,共情引导
我听过最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故事,陶先生看到一个男生要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及时制止,并叫他三点到办公室。
陶校长三点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孩子被眼前的场景弄懵了。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这下更懵了,难道今天做对了?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也跟校长承认道:“校长,我想了想,其实我应该还有更好的解决,我当时太冲动了。”
这时候陶先生更开心了:“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
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2.不要因为他是考生而特殊优待
让他只学习很多时候家里只让关注孩子学习,家务等等都不需要你做,这是错误的,他也是家里的一员,让他有家庭融入感,才是正确的引导。
3.培养责任感,好奇心
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你的孩子,学生。让他拥有责任感,这是他的人生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不要拿他和你理想中的孩子做比较,很多时候问题发生我们除了引导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不能也不应该替他做什么处理。不爱学习应该帮他看到学习的趣性,孩子最喜欢做游戏,而如果把学习也能当成一种游戏,他对于学到新的知识很有成就感,对学习上瘾也就慢慢像上瘾游戏一样了
爱不只是一种感受,爱是一种行为。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蓝帽案主李双双刘萱主创。
白帽:赵 紫萧
红帽:张亚伟
黄帽:郑艳丹
黑帽: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