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选读内容笔记 | Day-26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之《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这是正式内容的第三讲,核心讨论的是“认知局限”的问题,使用的案例是“破窗理论”。这里指的破窗理论不是犯罪心理学当中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的诱发概念。它有另外一种叫法称为“破窗谬论”,是指“有些人认为,窗玻璃被打破了,窗户主人就得去买玻璃,然后玻璃工人有订单可做,他们会得到收入去买食物。从而促进了经济繁荣”。这种理论宣扬了一种观:“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这种理论其实是以局部概括了整体、确立了想要的预期再去反推辅证。这种想法用在犯错后自我安慰一下还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变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之所以很多人都会这样想、觉得这个理论有道理,是因为人都倾向于确定性的、看得见的好处,而懒得去想那些不确定的、看不见的东西。但其实训练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想象力”,对我们生活的会很有裨益。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单位时间产出还不错,或者本身有更好的事情去做,那就不应该为了省下一点搬运费而把自己累个半死,也不应该为了省一点小钱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就是我们使这种“想象力”最常见的地方。
与此同时,我们对“看不见的”东西的忽略,也很多源于潜移默化的思维惯性,比如生活中有些传统观念,在以前的时代甚至是古代适用的,但到现在早已变得不合理。然而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们并没有想过为什么就直接接受了,即使儿时有过反抗,但到后来往往也习惯性地传给了下一代。其实这时候就应该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如今到底合不合理?
另外一部分往往是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或完全不知道的东西,很自然就会用简单可见的说法来解释。这种不求甚解积累经验的方式也是限制我们个人发展的极大阻碍。
用原文中的概念提炼一下作为总结: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需要推测才能看见的东西。
知识红包 在这里~
供你深入了解。
——持续输出的第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