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慢》木心
第一次静下心来,读这种纯粹的书信体的书,记得小的时候读过马克思给燕妮的信,完全读不下去。现在想来,那时候太小,对于伟人的思想没有共鸣,无法追随信笺中的思想脚步,所以完全无感。这一次大不一样,很萌,很温暖,很愉悦,这是本书给我的感受。这本书号称是“爱书之人的圣经”,我深以为然。
大约是只有爱书之人才能懂得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小小的旧书店,对于一个爱书之人的特别意义——当发现了一本特别想读的书的时候,却无处入手;或者心心念念的书拿到之后,发现版本不对;或者翻译得一塌糊涂;或者被折页被涂改,那种抓心挠肝的感受。也有别人赠来的书上,发现一点手记上去的痕迹,特殊的地方加横的指示,扉页上的赠言,这些意外的惊喜。甚至一枚漂亮的书签所带来的愉悦。这些种种的感受,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般来说,我经常会和别人探讨书里的内容,偶尔才会就书的版本质感作出交流。确实没想到,会在这本小小的,只有一百多页的书信来往中翻到这种就书的本身吐槽的内容,看到纽约女作家海莲的那些略显夸张的遣词用句中,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心有戚戚的共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受,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
所以,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这家小小的旧书店,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有了网购,到现在大约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也一直在各大网站上寻找这样的一家可以让人信任,可以帮人完成心愿的书店,但是非常遗憾,并没有这样的一家店。所以,非常羡慕海莲,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有这样的一家书店,跨越大洋,可以一直陪伴着,满足她任何小小的任性的心愿。
而书信往来的这种形式,大约也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才有过切身的经历,才会产生如此大的共鸣吧。那是没有网络的时代,同学,亲人,朋友,一切不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人,都靠书信往来,毕竟电话费很贵。有时候特别怀念那种感觉,一叠精美的信纸,上面有各种的背景花饰,看着窗外四季不同的景色,把近期发生的事,学校里的生活,最近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都一一记录下来,想到哪就写到哪,往往写完之后,又想到了什么,于是PS,又PS,有时候PS的内容比正文还长。把信丢进邮筒里,就好像把一颗心邮寄了出去,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时候回信还没收到,下一封信就已经写好了。那个时候很年轻,年轻到有无穷无尽的话想说,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自己,那个时候,每周都至少要写一封信。如果有一天,我把我的书信往来也整理成集出版的话,那肯定不止一百多页,估计是比资治通鉴还要长吧。
读这本书,更大的感受,不是来自书里的知识与见闻,而是一种共鸣。虽然是旁观的角度,却很容易代入其中,或急切,或埋怨,或欣慰,或惊喜,都是感觉上的交流,要靠心去体味,而不是头脑。
比如海莲对于藏书的那番言论,恰与我不谋而合。我也从来不买从没读过的书,但凡是买入手的书,一定是读过之后特别喜欢的,买回家之后要反复读上许多许多遍的。
总有人问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功利的事,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或者变现成资产,或者为你增加什么光环。读书就只是读书而已。就像有的人喜欢吃冰激凌,有的人喜欢外出旅游,就是喜欢,就是让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得到愉悦。而读书,可以增长见闻,可以增加知识,可以学习技能,可以放松身心,可以转换心情,这些都是愉悦的附属品,是意外的馈赠。读书,就好像与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交谈,至于交谈之后得到了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最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交织在一起,沉淀成为一个人的修养。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了。
最后,我不觉得海莲与弗兰克.德尔之间存在着爱情。我觉得他们彼此之间,更像是心有灵犀的友情,信任,帮助,比爱情更美好,比友谊更珍贵。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所以更加纯粹。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网络很方便很方便,但是没有网络的时候,也很美好。书很美好,信很美好,一起读书的心情很美好,彼此通信的感受很美好。可惜那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