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心怀感激,倾尽全力。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要领受的东西。”
范仲淹说:“我每天睡觉就寝时,都会计算一下我今天吃喝用掉的东西和我做了哪些事,是否相匹配,如果匹配,我就能安然入睡。如果不匹配,则碾转反侧不能入眠,明天必须让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相称。
曾国藩说:“每遇幸事,常常觉得是老天之过厚于我。”
社会心理学家曾给出人际关系的3条标准:
1、合作意识
2、给予心态
3、共情能力
而这3点,又可以总结成一句话——
永远要让自己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我们在中学物理里都学过“能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给予的,也一定会最终重新汇集到我们身上。
也许你会说,我在生活中,有感恩,有合作,也有给予的心态,可是为什么还是无法与他人建立有效的合作呢?
最近热播电视剧《欢乐颂2》有一幕:曲筱绡有一单大生意,谈了很久也没谈下来。她爸爸开导她说:谈不下来是因为没有让出更多利,你现在公司初创,不如明明白白摊出底牌,让出更多利,以此结交朋友,为以后生意做大打下人脉基础。
这简直是把万能钥匙——
永远要让自己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一个屋子里,木头和铁的温度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摸铁很凉,摸木头就很温和。这是因为铁作为热的良性导体,它会将我们手的热量迅速的传导出去,而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他不吸收我们身体的热量,所以我们觉得它不凉,是因为它没有索取。
我们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做到真心给予,别人就会感到温暖。如果我们一味索取,别人就会感到冰冷。
永远要让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这是做一切大事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