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是在某一档美食节目里,当时还真没把它往食物上靠。未曾想,它确确实实是老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之一,只因在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才得名“驴打滚”。现在想想,这比喻实在是贴切。不得不佩服古人取名的智慧啊!
后来,在一次给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美食的课上,我的脑子里突然扑地就冒出了它来。初见这名字,学生们与我一样,都是一脸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一经解释,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好像听了一个大笑话一般。
不过,虽然对其名字以及来历已是十分了解,但这了解也只是在书面上,对它的口感味道什么的,一无所知。所谓百闻不如见面,知道的越多,心里的好奇心也愈重,想要尝试的心也越急切。
正好,导师要去北京开教学研讨会议,还要带上我们几个学生一去学习学习。当时的心里真是高兴坏了,想着终于可以吃上心心念念的的驴打滚了。至于开会学习什么的,早就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三天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学校给我们预定了第二天一早回广州的车票。我们还剩下半天时间游逛京城。同门几个有的选择去故宫,有的想着去购物,我的心里,只装着驴打滚。驴打滚也如其名字一般接地气,一般的特产店里都能寻见其踪影。可那包装精美的它,却并没有挑起我的食欲。相反,在我心里,驴打滚应是街边小摊上的小吃,并且是现做现吃的才够味。
既然不容易买到现做的,那只好自己动手啦。好在做驴打滚也并不麻烦,用料也十分简单,糯米,白糖,熟黄豆粉即可。身处江浙之地的我们,正好也十分喜食糯米制品。糯米粉,随处可见,随地可买。而且,家里也有自磨糯米粉做汤圆的习惯。自然,准备起来非常简单。
我制作的驴打滚颇为简单。按个人的需求,取适量的糯米粉放入碗中,导入小半勺植物油,再按个人口味放入适量的白糖。因为家里常常备有红糖,所以我一般会放入红糖。接着缓缓倒入温水,朝一个方向,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呈现出糊状即可。搅拌完成后,在碗上盖一张保鲜膜,放入微波炉中,高火几分钟即可。我一般是先高火两分钟,之后搅拌一下再高火一分钟就成了。如果没有微波炉,亲们也可以放在锅里蒸。
蒸好之后,放凉。糯米粉熟了之后会比较黏,亲们可以在手上沾点水。从碗里拿出粉团,放在已经铺了一层黄豆粉的油纸上。接着,用擀面杖使劲擀薄,最后卷起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即可。切好之后,再撒上一些黄豆粉就成了。刚做好的驴打滚,口感q弹,糯滑,一咬还能拉很长呢。
中国的小吃,如同中国的文化一般,源远流长。即便是简单如斯,也深藏着一段耐人思考的历史和故事。对他们的传承,便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