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心里积聚着某种感受想要表达,想着在某个空闲的时光记录下来。
等到开始写的时候,原来构思的想法天花乱坠,落在纸上后却泛善可陈。
费尽千辛万苦写好之后,实在觉得差强人意,并且绝不会回看,一旦回看就觉得矫情、可笑,巴不得删掉。
这似乎是陷入了“写作羞耻”阶段,想表达却又害怕表达出来的东西不够完美、不够深刻。
其实写作这事情,不稀奇,人人都可以写。而持续高频率、质量过得去的更文,需保证必要的输入。流水账式的文章,又羞于放出来,只敢放进日记。
1
写作这件事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就像没有前面99℃的积累,是不会有最后100℃的沸腾。这需要一篇篇不怎么样的文章慢慢堆砌,达到一定数量才会发生质变,少一个字都不会。
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里说过“不求完美,只求完成”。当然这不是教我们敷衍,而是不要用100分的热情间歇的踌躇满志,而是用70分的热情长久保持。
人生的前半段我们更像是0到1的突破,比如考个证,高考,考研,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你只需要努力一个阶段就会有一个确切的目标等着你。可工作之后,你面临的更多是1到N的积累,只靠打鸡血根本走不完全程。
这时候突然觉得短暂的激情没有意义,保持一个稳定平和的心态,长久的坚持做一件事情才是可取的。
“浅尝辄止”的状态确实无法吸引我,总不能以后回忆起来,挖了无数个坑,却没有打出一口井。
2
写作是一件挖掘人内心需求的事情,你会在毫无察觉中写下自己潜意识的需求。一地鸡毛的现实确实会“乱花渐欲迷人眼”,会产生各种各种的“伪需求”,写作就可以抽丝剥茧,挖掘藏起来的被忽视的需求。
曾经报过公众号写作班,按照那种“套路化”的模版写过一阵子,也赚了点钱。不过感觉没办法表达内心所想,时间久了就失了趣味,价值排序里,价值意义比较重要,所以还是回归自己的公众号“做中学,学中觉”。
但那段经历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一直写,别总想着写了有何用,一直写下去。
写作这件事情,极易产生畏难情绪,经常就容易找借口不想写。但一旦停止,再次开始,就又容易丧失掉原来的感觉。除非你对写作这事情没有执念,但凡有点执念,就要一直写下去。就跟练瑜伽是一个道理,一旦停止,前功尽弃。
3
写作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孔子的“君子不器”,不要总想着定义自己是哪种人,你可以有很多种样子。也没有必要非给自己贴上标签,框住自己。
没有盖棺定论的那一天,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结结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那些想得未可得的事情,要么得到,要么释然。
至于写出来,外人如何评判,自己如何觉得不完美。只要想着,能给别人一点思考,也是一种福祉。
因为思想浅薄或者文笔拙劣,遭人鄙夷,如果这种鄙夷让其感到feel better,也相当于做了慈善。
总想着,愿意记录,愿意反思,人生不至于太平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