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有两篇文章在网上爆红,转发评论无数。据我所知,它们对很多在体制内混饭吃的公务员、事业编来说,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文章像是针对这些人写的,引起了共鸣。
就是这两篇:《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两篇文章都采用经典的励志写法,讲述身边人的故事,来阐释道理: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说的是:朋友D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某边远基层,领导承诺一年后让他回北京,解决户口。
下基层前,D和“我”聊了一次。D觉得,在体制内,工作稳定,生活也稳定。躺着睡大觉,一个月也可以拿五千块工资。挺好的。
“我”不以为然,认为D并不稳定,因为他的生活取决于政策甚至上级领导的一句话,变数太大;而自由职业者凭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谋职,市场会给一个公平的回报。这样,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对此,D不以为然。
一年后果不其然,D回不来了,因为回京的名额被人顶了。
这是D的故事,上半段。
《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说的是:
在受到不能回京的重大挫折之后,D没有消沉、抱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提升中,考取了中级口译证书和注册会计师。
他因为优秀的素质被北京某家单位的领导看中,点名要他。所在单位的领导这才发现身边有个宝,赶紧重用他。
由此,D笑着对“我”说,正在纠结要不要回北京,毕竟这边给的待遇更好。
除了D,两篇文章还讲有其他朋友的故事:
D的师兄,在单位顺风顺水七八年,当老婆正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因为犯了一个错误被开除了。下岗后,师兄发现身无所长,“除了喝茶看报纸写不痛不痒的文件拍马屁之外什么都不会”,凄凄惨惨地去人才市场投简历……一年后,离婚了。
另外一个女孩子,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家里找关系,才进了一个体制内电视台实习。实习期间,她勤勤恳恳,卖力表现,如愿以偿获得留用。
在体制内,她温水煮青蛙,身懒心也懒,专业技能日渐衰退。觉察到这一点后,她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的状态,开始犹豫要不要辞职,纠结许久。
“我”给她讲了D在业余时间奋发图强,最后咸鱼翻身的故事,她很受启发。之后,她报考了主持人证,开始做自媒体,运营公众号……事业与人生,开启第二春。
基于这些事例,作者李尚龙总结:
这世界每天都在变,所谓稳定,本身或许就是不存在的。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所以唯有每天努力奔波,才不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父母那个年代所为组织解决一切、政府承包所有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已经完全改变了。
真正的勇者不是狼狈地逃脱,而是用闲暇时间,磨练自己,虽然人在体制内,但要保持离开体制还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你随时离开体制,相反,而是让你在安稳的生活下依旧努力进步。你已经有了安稳,不代表着你可以懈怠,你更应该自觉去进步。很多所谓的稳定不过是温水煮青蛙,只有每天进步的生活才是稳定的。……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都不求进取,凭什么让别人或者体制给你美好的未来?
那么,体制内的稳定,真的是浪费生命吗?
让我们稍稍转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现所谓的体制内,指的不仅仅是有编制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任何一份工作,都有体制化的可能。
意思是说,即便你是在民营企业、中小公司工作,甚至是给个体老板打工,只要你适应了工作的节奏、胜任了岗位的要求,把工作内容纳入了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只要按部就班、不出差错,就能确保工作完成,拿到薪水。
这种状态意味着在工作中你可以懈怠,可以偷懒,可以安稳,即便你不在体制内,你的工作本身也体制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做着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意味着你可以重复过去的经验、方法与习惯,可以舒服、偷懒,不需要去面对新挑战、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是体制化的弊端。
所谓的体制,不仅仅是指国家制定,供养公务员、事业编的编制制度,同样也可以是企业、公司、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一句俗语说,公司越大,越像政府。公司越大,它内部的办事风格、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就越有体制化的特征。对此,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总之,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有可能被体制化:工作内容僵化、工作模式固定、工资一成不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耗费青春,消磨掉自己最初的梦想,在习以为常的稳定中渐渐老去,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中老年人。
体制内的稳定,可能是浪费生命。体制外的稳定,也可能是浪费生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身处体制之中,而在于你怎样利用这种稳定的状态,跳出温水煮青蛙的怪圈,像史蒂夫·乔布斯说的那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怀着虚心,保持对未来与未知的渴望,继续前进。
只有每天进步的生活才是稳定的,与君共勉。
【原发于微信公号“电影书房”,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