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国内放开二胎政策的时候,手边正好有好多事情要做,没能立刻查阅相关报道。直到晚上闲下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像我这样出生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的小伙伴,应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
我不知道这为期37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给了这个社会什么,但是单从我自己的成长感受来看,这个政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这一代的性格养成。
出于某些原因,我认为定期去看心理医生不是件坏事。我记得第一次去见我的医生,她问了很多问题,包括我为什么在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也能坚持下去,包括为什么我总是选择一个人去承担所有责任,当我告诉她我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的时候,她突然就明白了这里面的原因。我还说我父母过于我过于保护,不会让我尝试任何危险或者没把握的事情。他们现在还总是以对待4岁小孩的语气和我说话,而我已经24了。我的医生说 “是的,当我们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作为新手父母,我们会万般小心,会担心每一点点的磕磕碰碰,但是当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作为经验的时候,第二个孩子就会让我们轻松得多。我们知道应该给他穿多少衣服,知道他跑步跌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另外,家里一个孩子真的会太孤单。白天在学校还好,但是回到家只能自己玩耍。而且父母总会给我们最好的条件,电视、电脑,是的,孤单这个词可以准确的用来形容我和自己相除的时间。
另外,“独生子女”,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某些方面来讲,我是这个政策的受害者。重男轻女这个事情,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可以接受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但是必须要承认儿时的心理创伤会严重影响一个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我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老师,但是我知道他们很重男轻女。这是在我上中学之后,当我对这四个字有理解的时候。但是直到我大四,在考研究生和找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一切情感才崩溃爆发出来。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那么拼,要那么争强好胜,我说我习惯去证明自己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尤其是比男生好。因为我脑子里总有一些摆脱不掉的细节:还在上小学的我,放学回到奶奶家,写完作业,坐在小板凳上帮忙摘韭菜,然后我爷爷就在旁边说”你要是个男孩就...“;我拿着扫帚扫地,我爷爷就在旁边说”你要是个男孩就...“ 他们以为我那个时候小,没有记忆,也什么都不懂,可能我六岁的时候不懂,但是我长到快十岁的时候,我相信我是有记忆的。然后我就特别努力,从三年级的一道杠,到六年级的大队长。可直到现在,一年回一次家,暑假回奶奶家,奶奶问起我的同学们,无一例外都是男生的名字,即使他们没有上大学,没有考研究生,他们也比我做得好--因为他们是男生。这么多年我一直不吃韭菜。除了前年冬天,男朋友的妈妈做了韭菜馅的煎饺,其实很好吃,但我吃了两个之后还是跑到厕所吐了。我对韭菜严重反胃,我对那段记忆严重过敏。后来我还了解到,我的大爷(也就是爸爸的哥哥)作为家里的长子,十年前移民加拿大也是为了去生男孩子。我想那段记忆就会一直这样挥之不去。后来啊,直到两个月前,我开始我的研究生学习,在一次大家聊天的过程中,有个男生打赌说“我要是输了,就罚我以后生不出儿子”。大家突然安静了一秒,然后嘲笑他封建传统思想过重。而我,在那一刹那好像突然原谅了爷爷奶奶一些。原来这样的思想,无关你的背景、学历,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态度。
“独生子女”政策,对于父母来讲,也存在潜在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我想应该是“失独”。如果一对夫妇在他们五十多岁的时候不幸失去了他们二十多岁的唯一的孩子,不管是再生一个宝宝还是去领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新政策的推行,让我们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回首我们成长的十到二十年,我们受到了整个家族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也承担了别代人无法理解的烦恼。每一个政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每一个政策也自然有它特定的优势和劣势。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定的烦恼,那是别代人无法理解的忧虑和无法替他们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