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脑子里冒出图中的那句话,不过呢大多是自己有点自负的时候,想想,自己还是有点太年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常常上知乎,杂七杂八的知识也就知道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仅仅知道皮毛,要是真正和行家交流的话,三句话就会露馅。不过和周围比起来,总是自我感觉不错,觉得自己懂得不少,总想表露表露,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还知道点,心想让别人生出崇拜之情,别人不知道我这么厉害,这怎么可以!?君子,怎么才能称得上君子呢?不愠,还需修行。
是呀,论语读了这些年,开篇第一句,自己做到了多少呢?
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不如就拿这本《论语》看看,里面的哲理能让人拨开云雾见天明,阅读、践行、思考,我想这样对于我来说就很足够了。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当然党员的纯洁性信仰共产主义是必须的,如果思考一下,信仰对于我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最近给我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是在电影《林来疯》里,林书豪很多次在低谷期迷茫期重新振作起来时,都把原因归结于神的力量,他相信一切都是神对他的考验,他需要做的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上帝。
正如我前几次的博客里写,现在微博的兴起,有了很多一句话的鸡汤;成功学的兴起,书店里显眼的位置上都是传授你如何快速成功;也许这也算是一种信仰,一种快节奏的信仰,或许有用,不过人们常常在失落时借助于它们,一旦成功后,就把这些东西抛之脑后,如此循环。
我想,《论语》是本好书,虽然有几句烂熟的句子在教材里,人人都要学,人人都得背,似乎就觉得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它的的确确说出了一些让人值得去思考的话,尤其是迷茫时,混沌时,困惑时,也许读读论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孔子思考过,弟子们帮他整理了出来,这些话经过千年的传诵,其中必有值得之处。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称《论语》为信仰,因为有点怪怪的,但是作为一本鸡汤来说,是称职的。即使时过境迁,有些话的语意不再适用于现在,也应该结合实际,不断思考,或许比快节奏的一小碗鸡汤喝起来更美味一点。
再看下开篇的那句话,分享几个不同的观点
学习新知识然后时常复习很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会更快乐,自己的见解不能被别人理解而不生气才是君子的行为。所以照这么理解这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要学习、要交流、要包容,由浅到深地讲授了学习道的方法,而不是传播道的方法。
---辜鸿铭
“学”是指道问学,儒家讲“学”,贵在“自得”,亦即自己摸索出道理来。所以,这里的“学”,是“成己达人”之学,经常在恰当的时机去实践它,岂不是很开心?能够同样“自得”的人,天下并不多,能够有这样共同研究学问的朋友,不是很高兴吗?即使没有这样的朋友,自己的学问、学识不被人了解,亦不怨天,亦不怨人,岂不是君子吗?
---梁文道
我们所学之知识学问,若能时常(或在合适的时候)亲身使用践行,这本身便让人会心喜悦。正如我们学了许多理论知识后,而第一次真正下厨做出第一道菜时、第一次弹出乐曲时、真正能够开车上路时……心中涌现的喜悦与满足不言而喻。一项兴趣,若不仅仅是停在表面的了解而已,加入了我们的能力“参与”其中,便能体验另一番美妙。所以,无数先贤都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并非枯燥说教,如此,我们不但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收获更深层次的喜悦,于人于己皆有助益。
---知乎网友艮离子
言我所想,逾我所感啊!很多时候我在学习课本知识后,在实际的项目中遇到的那种感觉,真的是高兴的不得了,因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结局了问题,而且是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厚积薄发得到的结果,怎能不开心呢?复习旧知识时发现的新问题,又通过查找得到了新的知识,不亦说乎?有时在实验室遇到了真的高手,探讨之间发现自己的渺小,激励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并且也抒发自己的观点得到高手认可时,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