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津通识读本:资本主义》中我们了解到股票是这样产生的:在大航海时代,每个人投资一艘船,或多艘船。这就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资本不易周转(全在海上漂着呢),或者容易遭遇海难而破产。
于是后来,几个人合资买几艘船,降低风险,这就是融资,变成了联合股份制。
再后来,“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改为连续性的资本投入,与特定的航行无关。1688年,东印度公司股票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
那么,为什么后面的制度比前面个人买断一艘船的模式更受人追捧呢?
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等人的前景理论解释,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却有“风险偏好”。他解释说,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在实验中设置两种情景:A获得500元,B一半的几率获得1000元,此时人们更倾向于A。若将情景中“获得”替换为“失去”,则有较多的人会选B而非A。也就是说,相比于获得什么,人们更不想要失去什么。
这种倾向会影响人们的决策,A情景正代表了股票产生前的情景,股票则将情景变为了B,因此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