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落下来》是栗子今天推送的第34篇绘本精读,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1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最适合用来做生命教育的教材,堪称图文版、儿童版的《相约星期二》。献给所有曾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寓言温馨简洁,充满智慧,1982年出版以来,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好好对待生死问题,一直让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动。
2
作者简介
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是世界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在大学内率先开设了“爱”的课程,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一生致力于推展广义的“爱”,美国的大众传播界称他为“拥抱博士”,他的书籍几乎变成爱的圣经,他的演讲几乎变成爱的传道。
在利奥·巴斯卡利亚博士25年的写作生涯中,有5本书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纪录。他的著作已被译为17种语言,发行量超过1800万册。他的主要作品有《彼此相爱》(Loving Each other)、《生活、爱、学习》(Living Loving and Learning)、《爱》(Love)、《通往天堂的9路巴士》(Bus 9 to Paradise)、《为爱而生》(Born for Love)等。《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绘本作品。
3
适读年龄:
3+,9岁以上可以自主阅读
在现实中,多数人是避讳谈死亡的。原来我也不例外,有时想到死亡就会本能地屏蔽思维避开。读了巴斯卡利亚的作品后,可以让自己更舒展、更坦然地面对生命了。其实,生命就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状态是怎样的?巴斯卡利亚先生的几部经典之作,已经以充满爱的视角把这些问题阐释得既具理性又很暖心。这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更是对生命的开始与结束诠释得清新且自然。
这也是一本充满生命哲思的绘本。
叶子从春天萌芽,经历四季,多数在秋天的时候落下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而巴斯卡利亚先生笔下的每片叶子,都是生命之树上富有生命动感与人性光芒的精灵。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历程,阐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里有关于生命最精彩的解说。在图文的展现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死亡”也有了新的认识。“叶子落下来可能回不去大树了”,但“生命一定会回去。”生命不仅仅是某一个个体的生命,这本书会把我们的视线从“小我”的角度,拉伸到大的生命的层面。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他告诉我们死亡并不代表一切的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叶子的一生象征了我们人的一生。
当那片叫“弗雷迪”的叶子像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追问生命到底会如何? 那片最大最老的叶子“丹尼尔”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给弗雷迪,自然平实地娓娓道来生命的过往,同时绘本还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大自然中温暖而美好的意境。故事中纯真可爱的“弗雷迪”提问,“既然我们迟早要飘落树下死掉,干嘛还要生长在树上?”读到这里,我也在想“是呀!人既然知道生命的归宿,为什么还要‘经历快乐与艰难的交集’,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无常,却还要乐此不疲地活着?”而叶子丹尼尔给我们做了最精彩的回答——“这是为了享受阳光和明月。这是为了和伙伴一起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这是为了热天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曾经读我爷爷变成幽灵了的绘本,满同学一脸忧伤的问我“妈妈你会死吗?我说“妈妈会努力的陪你更久更久直到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天,但是妈妈的爱会永远永远的伴着你”。感觉把自己都说哭了,真的充满了伤感,满回答,我希望妈妈永远都不要离开。
因为亲人的离世对于至亲而言非常的痛苦,这是有过此经历的人都能理解的。可是怎样才能既怀念亲人,又不至太伤感?其实绘本是一个传递生命教育的很好媒介,像《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绘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或失去亲人,可以更坦然地接受,可以带着思念,带着美好回忆,带着无限的爱继续成长或重获新生。我想我们应该带着孩子乐观经历生命,看待“死亡”,普及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教育。
儿童对死亡的概念是怎么发展变化的?这里有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0~3岁
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你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比喻死亡,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2) 4~6岁
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像玩“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我们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不要吓唬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3)6岁以后
7~12岁,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12岁以上是抽象思考走向成熟的死亡观阶段。这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引导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作为少年儿童的家长或老师该怎样向孩子解释生死?与之交流有关生死话题时,能否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说家族故事;拿宠物当媒介;借助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变化等等。近些年,国内出版的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也多了起来,透过亲子共读,师生阅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是个较好的途径。如翻看绘本《外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等。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生死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当孩子要面对宠物或亲人的离去,当孩子要面对自己的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等残酷现实,给他一本图画书,和他一起轻轻朗读,对他们减少恐惧,自然接受可能更好些。当然,日常的生命教育如果适时适度,一定会唤起孩子珍爱生命的意识。
读了《一片叶子落下来》,其中丹尼尔的话很触动自己的内心,更觉得每个生命可以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活着,享受生命的美好;死去,化作护花的春泥。此时,不由地想起泰戈尔的那句给人无尽美感与洗涤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落叶之静美”。
“在金灿灿的黄昏日光中,丹尼尔落下去了,他安详地落下去了。他落下去的时候,好像还在安详地微笑。”“再见了,弗雷迪。”面对死亡的丹尼尔,作者用了两个“安详”来形容他,他以平静、优雅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丹尼尔在生命结束时的状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必抗拒,也不必恐惧,生命的起始与终结,生命的轮回就这么自然而然。读了丹尼尔临别时平静地对弗雷迪说的这句话,读到此处,我感觉鼻子有点酸,但是脸上却是含泪微笑着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等着我们去解答的疑问,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文化,面对宠辱,面对衰老与死亡……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我、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他们未尝经历这些,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面对,也许是他们养的小动物离开了他们,也许是他们深爱的亲人故去,再长大些,也许是经历感情、婚姻和工作中的挫折。但有这样的绘本引领他们走过这段经历,那就太好了。一个人唯有不断发现美善、传递关爱,才能不断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才能慰藉成长的伤痛与烦恼;唯有满怀热情拥抱生活,才能磨砺心智的清明与练达;唯有终身学习,才能让心灵深处的爱与人事物圆融,经历快乐美满的人生。
今天是3月的第一天,栗子愿你们,
在这个3月,
总要比别人幸运那么一点点,
可以见到想见的人,
去到想去的地方,
做成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