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儿时的年味是我此生最甜蜜的时光,儿时的年味是我这世最柔软的回忆,儿时的年味是我最留恋不能的往事。
腊月一开始也就是我们农村人的年了。腊八是一年当中仅有的一次吃大米饭。
这一顿的大米饭第一口要“喂枣树”,寓意:来年枣树硕果累累。
青萝卜、白菜和细粉,用猪油炒一大锅这就是农家乐的小炒,配上白米饭,味道好极了。
老话说:“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过了腊八就是年。”
儿时的年货是酥肉、瓦块鱼、粉鸡、炸馓子、蒸馍馍、包饺子、萝卜、白菜、细粉、、白砂糖、红糖、糖稀果子和口酥。
听姥姥姥爷说过,他们最想过的好日子是:洋车(自行车)、洋犁、洋耙、电灯、电话。我的父辈们和我都赶上了这好时候。
腊月里不停地准备年货,因为年十五初五之前不能蒸馍,不能做饺子,再勤快的农家人也不能干农活,也不可以做针线活,更不能出门远打工。一切都要等到年初五之后才可以。这一天叫“破五”。
准备年货是一件隆重而庄严的大事情。大人们在无声中,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小孩都被大人安排到屋外玩耍,或安静的在旁边学习。
准备年货的时候,都不能胡乱说话,更不能大声嚷嚷,这是对老灶爷的一种尊敬,更是对天上的玉皇大帝的信仰,也是对全家人的爱。要用最小的声音,或身体语言,或眼神互相交流。
酥肉、瓦块鱼、粉鸡是猪肉、鱼肉和小鸡切成小块,放入食用盐、酱油、王守义十三香、粉面子,搅拌均匀,放油里炸熟,自由自在的在油锅里翻滚,成长,从柔软到硬骨头。这时候锅里发出“滋、滋、滋”的声响,在场的人听在耳,喜在心。
金黄金黄的小酥肉和瓦块鱼,一看就忍不住想大吃一顿,大人们都有自制力,直咽口水也不敢去捏一块解馋,因为怕惹怒了灶爷,害了全家人。
所有的年货都要先准备一份,给老灶爷上供,并恭恭敬敬的请灶爷先吃。怕孩子等不及,偷吃。
因为老一辈都相信自己家里的老灶爷,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到过年的时候,都要赶到天上去聚会,想让灶爷帮我们家多说一些好话,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来年大丰收。
天真无邪、无知无畏无惧的孩童,天不怕地不怕,平日里难得见荤腥,哪里还能忍住,肚子里的小馋虫,早就动起来了。乘大人低头忙碌,偷偷摸摸的顺一小把小酥肉,躲在门后面或墙根,慢慢的享受美味去了。
外焦里嫩,满口留香,每块都是新鲜出锅的。这个味道,回味无穷。
蒸馍(馒头)是必不可少的年货,因为我们以面食为主。
平时的馒头是梯形的,过年的馒头必须得是圆圆的,这是有讲究的,这象征着团团圆圆过大年。如果掀开锅盖,看到了馍是开口的,老人说是馍笑了;如果遇到蒸馏水打的,像死面疙瘩,老人说是鬼捏的。这时候老人会拿针扎它,不能吃。
年二十三是我们的小年,我们这一天要全家人一起大扫除,把一年都没有打扫的房间都要清理干净,老人说,平日里不可以碰,因为那灰串是钱串子,只有到祭灶这天才能打扫,这样就可以把钱串子穿成串,来年发大财,过一个旺旺年。
儿时的年味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正能量满满:晚辈向长辈平安问候,拜大年,送祝福。
每年的年三十,都包饺子,贴对联。饺子大部分都是猫耳朵形状的,一大锅饺子里会包一个带硬币的饺子谁吃到了,代表吉祥如意!
老人会在这个时候教孩子们学习包饺子,我们包的丑,饺子馅放太多了,烂了,又裹上一层饺子皮,老人不但不嫌弃,还笑呵呵的夸奖我们的饺子好看,是将军肚。在大人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孩子们也乐此不彼。熟能生巧,我的面食也就是在那时候学习的。
贴对联的时候。必须一家人都在家,才可以贴,要不就把家人贴到门外面去了。一般都是吃中午饭之前贴好。如果家里人赶不回来,会在晚饭之前贴对联。
每一家的大门口的树上一定会贴一个长方形的红纸黑字:出门见喜,洋车上一定会贴上:出入平安。
晚上吃完饺子,爸爸去在门口放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这是拦住钱财不外露,关上门,再用火柴点燃一小串鞭炮,这叫关门炮。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安安静静的做在一起看电视,熬棉袄(守岁),等晚会看完了,爸妈一起来到我们床头,给我们塞压岁钱,两个哥哥和姐姐都是一块钱,我是两块钱。等于现在的一百块钱两百块钱。我们开心的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压着睡觉,美美的进入梦乡,甜甜的笑着。
儿时的年味是甜甜的味道:瓜子、糖果。
大年初一头一天,十二点过后就有人家放炮了,我们一家,会睡一会儿,到四点左右起来。爸爸起床开门放开门炮,烧开水,妈妈负责下饺子,还不忘记下一把手擀面,妈妈说,大年初一的第一顿必须吃饺子,而且要放一筷子面条,算是过年。
爸爸先后进出堂屋、灶屋、西屋、东屋的烧火纸,下跪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正堂屋有两根又粗又长的红蜡烛,插在高高的瓶子里。熊熊火焰,燃烧着,照亮了整个堂屋和院子。
这时候妈妈在东屋的地上放一堆麦秸点上火,为我烤棉花袄和棉花裤。我里面穿的是妈妈亲手织布、剪裁、缝制的粗布衬衫和小裤衩,妈妈为我穿上有点烫的棉袄和棉裤,暖暖的,外面是爸妈给我买的新款花布,为我做的套棉袄的外罩褂和外罩裤子。
老家的规律,过年了,家里再穷,都会为自己家的孩子添新衣裳。
妈妈不说话,直接为我穿衣服,妈妈的眼睛会说话,我能读懂,那是让我赶紧去洗脸刷牙。哥哥姐姐都已经准备好了。
爸爸放一大盘鞭炮,代表开饭喽!
吃过早饭,家家大人们正堂屋准备一盘子瓜子,一盘子花生一盘子水果糖,等待着邻居来拜年。
我们兄妹四个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出去拾花炮,再由胆大的哥哥来点燃放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随着孩子的欢笑声,甭提有多热闹了。
天快亮了,我们会先去村里辈分最长的人家里拜年,那就是老太辈、爷爷辈、爸爸辈、哥哥嫂子辈家里拜年。
不管到谁家里,都是欢欢喜喜的迎接着,给每一个到场的娃娃抓上一把瓜子,一把花生,一把水果糖。
孩子尊重长辈,老人爱护幼儿。尊老爱幼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儿时的年味是热闹非凡的亲朋好友大聚会。
大年初一是给爸爸这边的亲戚拜年,不用买礼物,只要带着孝心带着祝愿带着笑脸,长辈们都感受到了。
大年初二肯定是爸爸带着我们四个去姥姥姥爷家,这叫外甥给舅舅拜年。超过年初二,那就是对舅舅大不敬。
儿时的年味是暖暖的浓浓的陈年老酒。年初三开始一直到年十五,我们家都不断客人。
家里来亲戚的,几乎都是男人带着孩子,爸爸和两个哥哥陪着他们喝酒吃菜。爸爸每次招待客人的时候,总会先用火给白酒加热,喝到嘴里暖暖的浓浓的。
之前备用的方方正正的大肥肉,切片装盘,千张丝花生一盘,肉片青萝卜一盘,青椒西红柿鸡蛋一盘,大白菜和瓦块鱼烩汤或大白菜和酥肉烩汤,一瓶文王贡酒,一盒渡江烟。这就是我们老家的最排场的场面,四菜一汤文王渡江。
老家的风俗习惯,女人是不可以上桌吃饭,更不可以喝酒的,女人和孩子一般都在灶屋里随便吃点。
大年初三也就是去姑家和姨家,然后就是其他的亲朋好友互相走动,直到年十五,这年算是走远了。
儿时的年味是女人比男人还能干,把最好吃的先给老人,不好不差的给孩子爸爸,最差的留给自己。
这就是我儿时的年味儿,地地道道的农家乐。
如今生活都奔小康了,年夜饭不再只有单一的饺子面条。大多数家庭聚餐,都到大酒店去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应有尽有,真是一场视觉盛宴,饕餮盛宴。
呱、呱、呱:我是一只不想长大的小青蛙。
呱、呱、呱: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
呱、呱、呱:快要过年了,祝家家户户都有儿时的年味;祝每一位女士都有羽西护肤美颜;祝所有爱好文字的人都能用自己方式在简书,记录属于自己的儿时年味儿;祝愿国强民富,人人不愁吃喝,身体安康,共享太平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