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广州市社工站大部分开始了家综第三周期的服务年,从这一段评估状况看,社工站在服务框架设计方面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对113X模式的理解,需要在认真解读《广州市社工服务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街区情况与购买方互动之后做出服务规划。评估反映社工站较多存在服务设计清晰度不够、督导指引性不足等情况。本文提出一些问题,供社工站进行服务设计和改善时做参考。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社工站新周期113X的框架进行服务设计
社工站新的服务规划涉及到对113X新模式的理解,新模式最大的价值是针对第一、第二周期服务的不足进行完善的要求。家综第一周期3+X的模式反映了当时社工机构和购买方、社会都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理解不深,因此框架设计考虑了简洁、明晰,可行性高,用“3+X”模式推进服务,这种指引确实在第一周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周期在第一周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改善,通过评估指引形成了“社工专案+3+X”的模式,改善了第一周期扁平化、碎片化,对社区关注不足的缺陷。
第三周期113X模式则是针对第二周期虽然强调了社区专案,但是社区服务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些家综将社区专案理解成与微观服务并列的板块,没有达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应有的高度进行的改善。服务设计强化党建引领、社区重点项目、社区特色项目三个间接服务模块与社区基础服务(长者、家庭、青少年)模块的结合构成社区整体服务的完整度,对服务设计的实务性、成效性的要求更加凸显,并要求在与党组织、购买方、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动上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品质。
社工站新周期的服务设计不是简单的各个部分相加,不能简单理解微1+1+3+X,而是通过间接服务三个模块与直接服务的三个模块内在的逻辑关系更好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价值。需要理顺两大层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党建引领、重点项目、特色项目服务中发现个案、小组的服务需求,通过社工站的内部转介机制分流给直接服务的基础板块,基础服务发现的群体需要和问题,转接给重点项目或者特色项目,理顺各层面的关系和合理的人员督导分工,才能做出有成效的服务,不能将社工站停留在获得项目、完成指标的粗浅阶段。
社工站需要在服务设计上梳理清楚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人员调配上要考虑社工团队和督导的社区经验与服务能力,做出合理安排;在服务成效上要加强聚焦的专业价值呈现。这些都需要承接服务的机构管理层和督导团队做认真的研究探索。
(二)探索在地化的党建引领的项目服务设计
从评估现场的情况看,党建引领的重要性都能够被机构和社工站重视,党建的元素在社工站的硬件宣传上是能够体现的,但是合作较多停留社区宣传活动,对党建引领在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上如何发挥作用理解不足,活动场面热闹多,真正深化服务少,或者认为组建党员义工队开展活动就是目标达成。
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社工站主要内容有:首先采取协议共建合作的方式,建构社工站与在地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合作模式,社工站走访党组织,了解需要,建立了良好关系,合作开展社区活动,包括宣传党建知识,环保、法制宣传、敬老、网络文明等等,内容丰富。其次通过与党组织合作推进社区问题议事制度,探索党组织特别是社区党员关心社区事务建言献策的实际路径。其三是社工站的党建引领服务受到机构和项目的重视,社工党员能够在服务中发挥作用等等。
但仍然有在服务设计内容上需要提升地方。首先社工站在该领域需要关注的是党建引领在项目推进中的服务引领和文化引领:服务设计要进行双需求评估(服务对象群体与社区的需要和问题的评估;党组织的服务意愿和能力的评估);菜单式对接(将服务对象群或社区的问题与党组织的服务意愿对接);契约式合作(目前已有合作共建协议,但没有服务落地的实质性内容的,建议增加),比如有社工站将老养残和双老互相照顾的需求摸查出来,社工与党组织额志愿者设计“先锋喘息行动”上门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形成常态的社会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群体感受到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党建引领,服务落地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其次服务设计要体现与社区党组织建立共建合作关系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聚焦,选择服务对象(群体与社区)需求与党组织服务意愿一致的社区聚焦开展服务落地的尝试,第一年不适宜将面铺得太开,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社区公共问题介入)或社区照顾模式(弱势群体服务)理论设计服务,做出成效,体现党建引领服务的价值。比如有社工站与党组织合作,在某旧城区微改造中召开了社区40位党员参与的微改造座谈会,有15位党员提交了书面义剪和建议,党组织和党员在收集群众意见建言献策发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下一步就是服务参与。
有社工站与街道党工委共建党群服务中心,共建街道党校等等,有许多实质性有价值的合作探索,有思路有创意,党建引领服务开展得怎么样,最终要体现居民群众得获得感,社区得改善度。所有的宣传和合作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服务成效不仅是宣传和活动多少次和合作模式,归根到底就是为老百姓改善了什么,为社区带来了什么改变。
(三)强化重点项目的社会工作专业性设计
由于第三周期的服务强调服务方与购买方互动确定社区重点项目,评估中发现几种情况需要关注,
第一种情况是社工站和购买方没有很好理解社区居民最集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项目,选择的服务群体和问题很小众(比如几万人的社区选择十几人的需求和问题作为重点项目),以偏概全;这种项目定位未能体现社区居民最集中、最迫切、最需要的需求,小众的需求如果购买方认为很重要,可以调整到特色服务板块开展服务;重点项目设计要围绕社区居民最需要、最集中、最迫切的需求进行,因此需要做出社工站框架结构上的调整。
第二种是不考虑重点项目五年服务的持续性和深化,过于具体聚焦做平铺的五年计划,导致每一年都是同样服务品质的扩面,难于呈现服务的提升和成效的叠加(比如将困境长者居家安全改造协助作为五年重点服务任务);这种项目定位需要改善,作为社区重点项目,需要做五年持续深化服务的规划,如困境长者链接资源开展居家微改造服务作为第一年的切入点是可行的,如果五年规划只是居家微改造的叠加,则难于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价值,因此要从宏观框架上进行改善。可以采取长者安全型社区建设、长者友好型社区建设、社区立体化养老等概念进行服务设计,从长者群体生理、心理、社会的老化角度,结合社区特点与资源进行项目设计和服务延伸,如:第一年关注长者生理老化的社区照顾模式(居家微改造与社区宣传倡导),第二年关注长者心理老化的社区支持网络搭建(邻里敲敲门与互助网络),第三年关注正式资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长者饭堂、社区医院等)与非正式资源(志愿者、邻里互助等)链接,用五年服务积淀体现社区长者群体专业性服务的成效和价值。
第三种情况是购买方看到了社区群体需要提出了需求,社工站直接作为任务目标,不做专业研究和探索,出现非专业化的倾向(如拆迁协助、素质教育,长者大配餐等等)。这种服务设计要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出发,进行项目定位。如将拆迁社工服务介入协助作为重点项目,则需要将民情民意与拆迁工作搭建协商对话平台,倡导理性诉求,建言献策机制等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五年服务呈现的是社区共治共建的成果;如将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作为终极目标,设计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互助等每年不同的系列项目服务,让居民觉得这些项目有助于他处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最终才能达成提高居民素质的目标;如将长者大配餐的需求与社区照顾网络搭建和社会支持介入,设计第一年服务侧重于弱势长者生活照顾资源不足的介入(膳食计划生活照顾为平台,长者饭堂公共空间强化心理情绪和社会支持,社工的专业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并逐年设计侧重点与关注点不同,五年规划从不同层次介入长者群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老化的专业服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体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价值。
(四)特色项目要突出社区环境的改善和社区群体的改变的成效
特色项目要突出成效意识,这是第二周期的社区专案与第三周期特色项目的区别和变化变化。在家综服务的第二周期,为了强化社区社会工作的意识和操作,评估指引增加了社区专案的要求,为了让家综更好理解社区专案,评估指标和服务指引提出了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问题取向)和社区培育(发展取向)两个方向,社区培育包含了社区组织、社区领袖的培育,社区培育的目的就是社区参与,建言献策促进社区的进步和改善。
在社工站(家综第三周期)的特色项目的设计中,社区培育的侧重点需要调整,特色项目必须更加突出实效,社区培育不再是发展取向作为服务成效呈现,而是要将社区培育的社区组织和社区领袖在共治共建的作用发挥的结果呈现出来,也就是说社区培育要运用到社区公共问题介入的社区改变和居民群体问题与需求的实际满足上来,才能形成特色项目的服务成效。这个要求明显高于第二周期的社区培育,侧重点在于培育之后的作用发挥。
社工站能够较好处理义工和社会组织的培育板块放在特色领域,但是如何形成特色则思考不足,仍然是按照第二周期的义工板块的服务方向,招募培训管理激励,当所有社工站都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义工和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时,特色何在?因此要转换服务侧重点,专才义工团队不是特色,但是专才义工团队结合社区和群体的需要和问题开展项目化的服务就是特色,如前面提到的先锋喘息行动。义剪义修义诊都不是特色,但是与社区群体需要结合用最有本土特点的服务模式去推进就是特色。
期望社工机构、管理层、督导团队、社工团队和购买方在113X模式服务的专业化、在地化、资源化的基础上多做探索和创新,开创广州市社工站服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