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安徽出差,在高铁上遇到一件趣事。一位母亲带了两个孩子,孩子大概幼儿园和小学的样子,吵吵嚷嚷,的确有点扰民。一位乘警过来看到两个孩子,就问这是谁的孩子啊,之后就找到了这个母亲。这位乘警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孩子多高?应该买票了吧?这位母亲说:我们看起来高,但是不到1米2,言谈的眉宇之间有点不自信的样子,于是乘警要求他们去量体重,这位母亲不同意,说:“我清楚我孩子,他没有1米2”,她也是这样说,乘警就越不信,一定要求去量身高,之后还发生了争吵。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带着孩子量了身高,果然脱了鞋差一点点1米2,的确没超。
这个结果的确让我诧异,因为我也从她母亲的言谈中判断这个小朋友身高肯定超了。为什么在没有事实证明的前提下我和乘警都有同样的怀疑呢?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叫《智子疑邻》。说的是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去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邻居家的老人也如此说。这天晚上富人的家里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机智,却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这则故事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其实就是这个富人认为自己儿子说的都对,而邻居想当然有问题。
这就是推理阶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各种“想当然”的事情都是推理阶梯的表现。所谓你看到的未必是事实,你听到的更未必是事实,就是这个道理。
再讲个故事。一家藏族人在草原靠养牛羊为生。一天主人要出去放牛羊,像往常一样,他们的孩子在帐篷睡着,由狗来照顾孩子,之前每次这只狗都会照顾好孩子,主人也很放心。但是这次主人刚走了一会就有狼来了,狼要叼走孩子,这只狗就发疯似的拼命阻挠。经过一段撕咬后,狗用尽全力赶走了狼,却被咬的满身是伤。主人回来看见地上全是血,也没有找到孩子,只看到满身是血的狗,就以为狗吃了孩子,狗看到主人回来摇着尾巴走到主人面前。主人生气地拿出刀向狗砍去,就在这时传来了孩子的哭声,原来孩子被布遮挡住了。主人这才明白是狗保护了孩子,但都是已经没有办法后悔了,狗已经死了。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想当然”的推理阶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是基于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被我们的主管看法掩盖了。这就像如果现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一起站在你的面前,并且告诉你其中有一个人的品质有问题,你会愿意相信黑人有问题还是白人有问题,哈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觉得白人是好人,黑人品质有问题。这就是主观看法。
再举个例子。周星驰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谈到一件关于母亲的小事。周星驰的父母在他7岁的时候离异,母亲带着姐姐、周星驰和妹妹一起生活,每天辛苦工作,还要照顾三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每次大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周星驰总是把最爱吃的鱼扔在地上,每次都被妈妈骂浪费粮食,妈妈一边骂他,一边捡起来洗干净自己吃掉。多年后回忆起来,周星驰才说出其中的原因:“那时候我家里过得很苦,妈妈经常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她自己吃得很差。我一直想让她也吃点鱼,但是我知道,如果直说,她一定不会答应,就把鱼扔在地上。这样虽然我会被骂,但是妈妈会吃到鱼。我也就会很开心。”多么聪明机敏的星仔,利用了妈妈错误的推理判断,让妈妈吃到鱼!
解决沟通中的的“想当然”推理阶梯最好的方式就是关注事实和数据,将结论建立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钢笔丢了。我发现身边有两位同事(观察事实和数据),心里想有可能是他们其中一个人拿的吧(作出假设判断),小李经常借人的笔不还,应该是他拿的(下结论),于是就问小李:我的笔是你拿的吧?(采取行动)
在这个例子中,之所以得出了认为是小李拿的结论,是因为小李之前经常借人的笔,但是这是过去的事实,是现在的假设。要想得出客观的结论,就需要改变假设,把假设变为事实。
总结一下,沟通中的推理阶梯很容易让我们出现“想当然”的情况,从而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变主观看法为客观事实。当然,这对我们大家的判断力还是有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