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反脆弱》一书中柏燕谊心理咨询师关于情绪管理的解读,感受颇深,也比较认同。
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市面上充斥着很多所谓的心理学课程都是基于贩卖焦虑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和吸引潜在客户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读到柏老师把情绪比作为心理的“大小便”,让我充满敬畏之心。换句话说,谁都有情绪,有情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情绪有好坏之分,有好情绪也有不好的情绪。所以,有了不好的情绪也不要焦虑,因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于是,柏老师继续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比作可以随时随地控制“大小便”,当然了,如果一个不能随便控制“大小便”,身体健康的人也可以进行刻意的练习、延迟的满足、积极正面的反馈和奖励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练习,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大小便”(婴儿和身体病患者除外)。
柏老师进一步认为:“一个人管理情绪的水平有多高,其事业就能做多大。” 其实,这是一句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正面的鼓励或“赋能”,或更为专业的理解,我认为可以与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呼应。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杰克 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其更强调习惯的力量:“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管理学中,在一个组织里,“管理”被视为: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我想,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的前提需先认识自己的情绪,在什么时间容易有不好的情绪,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不好的情绪,以及合理的制定符合自己的情绪管理进行刻意练习,使之成为一种好的习惯。
那么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
柏老师举了一个健身教练的例子,就是进行情绪的忍耐力刻意训练:“当想放弃的时候,正是坚持开始的时候”,并对每一次小的的训练进步都给予积极而正向的心理鼓励或物质奖励。这就是“正强化” 然后进行良好行为的泛化,最终在在良性的系统中运行。
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情绪忍耐力极强的人士的建议,就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至于把自己憋坏。
总而言之,从“火爆脾气”到“压抑情绪”都是两个情绪管理不善的两个极端,还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及时梳理、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
终其一生,我们其实都在认识和改变自己,遇见那个更美好而未知的自己,这是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社会建立关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