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港是有点名气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熟悉的。小时候,总叫身边的人提起过她,那时她叫八一大队。虽然不算远,但我却从未去过,慕名而已。
近些年来,随着雪水港名声鹊起,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或者个人爱好,我一年里或多或少要去上几趟,参观考察、腊月赶集。远方的同行来嘉兴、大学的青年朋友来研学,都会推荐他们去雪水港走走看看。
只是对雪水港的印象总没有对浦漾的深,虽然这几年也就去过一次浦漾,但那里毕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里的一切早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抹不去、洗不掉。而我于雪水港,每一次都只是充当一名过客,走过了、看过了,也就忘记了,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她写点什么。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通往雪水港的镇南路上,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细腻的秋日油画。公路两旁,水稻在秋风的轻抚下,悄然由绿转黄,宛如金色的波浪在田野间起伏。田间的稻谷微微摇曳,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其中。
随着脚步的深入,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而来。这便是咸塘河,又名雪水港。阳光洒落,河水仿佛被点亮,粼粼波光,伴随着旅人的脚步,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明末冒襄、董小宛就是在这河上躲避兵乱,最终在马鞍山被清兵掳掠,引出一段爱恨情仇。
行进间,一座低矮的土丘悄然映入眼帘,它静静地守护在公路一侧,宛如一位沧桑而智慧的老者,用沉默诉说着悠悠往事。这便是管山,明朝冯皋谟解甲归里后隐居于此,筑白鹤园谈讲经艺三十载。
走累了,驿站便是休息的地方。邻近村部,是小米粒驿站,外形似一粒米。里面是稻米文化展示馆,展示“一粒米的一生”,传承古今农耕知识。驿站内有田园茶咖,点上一杯咖啡”,眺望乡野山景,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只剩下那一份宁静与美好。
外面,稻空长廊在稻田上穿行。清风徐来,带着田野的气息,轻轻拂过脸庞。那种无法言喻的惬意,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被抛到九霄云外。有人说,夜晚这里更美。但我始终下不了决心,晚上过去。
到这里,雪水港睦邻客厅必须去。只有观看了里面的雪水港展示馆,才会明白雪水港这个景区村庄为什么要以“雪水春早”来命名;只有走进里面的雪水港米酒记忆馆,闻一闻香浓醇厚的米酒香气,尝一口清爽甘甜的米酒,看一下古朴自然的海盐灶画,才能感受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漫步在咸塘河畔,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庭院深深,人们享受着秋日的温馨时光,老人们或悠闲散步、或三五成群聊天,咿呀学语的孩子们坐在手推车上享受着长辈带给他们的快乐,大点的孩子们则在小道、草坪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雪水港。
雪水港,走向那头,又从那头走回了这头。一次次轮回,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都令我感动,更令我惭愧。这些年里常来常往的雪水港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竟从没有停下过脚步去细细品味。
也许,今天的我仍然没能读懂雪水港,但我在雪水港的身份将不再是一个匆匆过客,我会把她当作一本书来阅读、当一幅画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