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不少动漫类型的电影,可是,唯有《你的名字》评分最高。
前天朋友去看了,看完在朋友圈里一通感慨:你和我不在一个时空,也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我拥有关于你的记忆,即便已变得模糊,我仍记得你来过的痕迹。
喂,你叫什么名字?我好像见过你。
(日本年度票房冠军,墙裂推荐,记得备好纸巾哦)
纳尼?一个动画片也能达到“备好纸巾”的程度,我表示深度怀疑(因为从来没有因看动画片而流泪过的经历)。
今天在朋友圈再次看到有看过这个电影的朋友评论:《你的名字》一部治愈系的电影,很不错,强烈推荐。
“治愈系”?爱好心理学的我对这部电影再次充满了好奇和心动。
网上随便一搜,具然在这段时间的电影里排行第一,网评9.5分,近乎完美的分数再次吸引了我,然后,我决定无论如何今天要去看。
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看动漫类型的电影或动画片的。
那一年,我正年少,当我兴高采烈的跟邻居小伙伴一起去邻居家看动画片时,父亲知道了,义正言辞的说:你都多大了,还没一百呢,还看动画片!
一次,两次,三次。
后来我就真的不再看了。
直到长大,直到现在。
有时看到朋友看动画片还会不屑的说他几句:你都多大了,还看动画片,幼不幼稚?
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青春是残缺的。可是,我又无能力。
小时候的我和大多数小孩儿一样,都超级喜欢看动画片。
可是,突然有一天这个兴趣就被打压或扼杀了。
然后,慢慢习惯。
直到长成性格的一部分。
比如: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每当看到身边朋友看动画片时都会忍不住说几句,你都多大了,还看动画片,幼不幼稚?给我看,我都不看。
一是太假,二是浪费时间。
朋友听了,每每都会以看外星人的眼光看我!
今天下了班,我和同事就往附近的电影院赶。
走路带风,超快,唯恐迟到。
还好紧赶慢赶在最后几分钟里赶到了。
《你的名字》讲述了一个乡村女孩和一个城市男孩通过做梦进行心灵互换的一些纠结和细微描写。
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看了那么多好评,那么多说感人或有笑点或说有治愈功能的评论。近乎完美的评价。
可是全程看完,对于我竟然没有任何的笑点和泪点。
一开始旁边女孩和后面的一些年轻人就不时的笑出声来。而我盯着大屏幕脑子一片空白,很纳闷他们在笑什么,难道是我笑点太高?还是自己真的是老了?
看到后来,竟有些昏昏欲睡。哈欠一个接一个。这在我以往看电影的记录里是没有过的。
旁边一女孩观影过程中,不时的笑出声来,却又怕别人看到,每次都是捂着嘴大笑的。
真想问问她到底在笑什么,笑点在哪里。
我,莫名其妙。
在昏昏欲睡中电影终于结束了。和同事走出电影院,我就迫不及待的问她(因为她也不时的在笑):你觉得好看吗?你为什么会笑?笑点在哪里?能跟我讲讲吗?我貌似有点看不懂。
九五后的她说:挺好看的啊,因为好笑啊,你不觉的很好笑吗?(并不觉得)讲什么,不讲。咱俩智商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哈哈。
我擦,这咋跟智商还扯上了关系。快讲,你就讲讲你的观影感受能咋地?
她:我讲不出来。那你讲讲你的感受。
我:那我可说了。首先我觉得电影没啥泪点和笑点,其次,只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已。就是一个乡村女孩和一个城市男孩因为做梦灵魂互换了,然后不断的寻找对方,不断的失忆。再纠结,循环。比如:三叶,我要找到你,我一定要找到你,下一秒,我为啥来这儿,我要干吗?噢,我要找一个人,一个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可是,她的名字是?如此反复,循环。
同事听了:好好一部电影被你这一说,啥看点也没有了。能不能行了,然后白了我一眼。
我紧追不舍,那你说,说说你的感受。
她:就是你刚才说的啊,两个人因做梦互换了灵魂,然后就是不停的寻找对方,失忆,再寻找,纠结的过程啊!
我去,我以为你能说出啥新想法呢!
她:对啊,就是这些啊,你不也看懂了吗?
我无语。
我具然没看懂,一部动画片,对于爱读书、写字、观影的我来说,想想还真是有些丢人。
可是,内心的感受骗不了自己。尽管我已经很吃力的让自己尽量投入进去看了。可是,还是不太懂。
回到家,赶紧翻影评,看看人家都是咋看的,咋想的,果然,人家一口气列出了一二三四五甚至八、九、十条这部电影的好。并且条条在理。
而我却觉得除了场景和人物设计比较美外,其它真的没啥特别的。
看电影前我发了个朋友圈,说:“你的名字”,治愈系电影,真的能治愈吗?
有个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一小姑凉)在下面留言:谁说是治愈系,明明后半场哭得很惨!
我表示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
就像罗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样,看电影由其是花钱去观影,不能一味的相信别人的评论和评分,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品位的才是王道。
喂,你叫什么名字?我好像见过你。
我们遇见的每个似曾相识的人都是命中注定要遇见的。只是,你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