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多穷,都听不得别人说你穷。这是面子问题。
不管你多穷,你都有花钱的理由。这还是面子问题。
社会上存在这样的一种有趣现象:
收入越低的人,去迪斯尼玩的热情越高(来自《“体验迪士尼 乐游上海滩”消费需求调查报告》);
喜欢购买Iphone的人群当中,多数是无房无车(京东大数据显示 ),在美国低收入人群舍得花钱买苹果产品(Slice Intelligence 显示);
中国观众中,喜欢看韩国电视剧中的人多为低学历、低收入人群。(韩媒研究指出)
迪士尼门票,Iphone手机,对一般工薪阶级都属于奢侈消费品,韩剧里面的生活场景都是超小康水平,为何低收入者更喜欢?
难道越穷越喜欢花钱?
我们是不是收入不高,但每个月的金钱去向不明,越努力反觉得越难省钱?
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我们每个想实现财富积累的人都需要面对。疑惑的是,这究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
难道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天生的毛病?我们不是富二代就不能好好地花钱了?
每个人都是后天环境的产物,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社会到底是怎样了呢?
首先回顾一个网络上曾很流行一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得知,情节一般是这样的:
有一个平凡的屌丝,某天花掉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套名牌西装,然后他的行为举止都产生了变化,吸引力也都随之发生聚变,然后他在销售职场上战无不胜!名车豪宅随之而来。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鼓励消费”的软性植入,这样的故事非常符合广告传播,原因如下:
1. 刺激心理,好像让你“实现自我”,可以单纯的“发泄快感”;
2. 逻辑简单,观看时无需动脑子,第一步只需花钱买套名牌你就可以实现;
3. 具有传奇色彩,听者为止妒忌或者赞叹。
这故事清醒的人读下来,便会觉得可笑。相信你已经买了不止一套贵衣服,那么,为何你还是草包一个?
又或者是最近共享衣服平台衣二三的广告,一位女孩不好好上班总是每天秀漂亮衣服的技能,成功超光速当上部门老大,击溃总监,酒会上抛眼眉企业投资人,最后当上总裁。总结原因说,因为每天有好衣服穿。
无力改变现状的人,总是偏向愿意相信这样的神话。
另一个段子说的是,养鸡场山崖边立了块碑,写道:“不勇敢地飞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原来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鹰?!” 从此以后,黄鼠狼每天都能在崖底吃到那些摔死的鸡。
人的渴望本能告诉我们,要进步要强大,社会上的商家也很懂这一点,鼓吹让人进步的方式,就是通过消费。无处不在的宣传逐利、获取眼球目的中也催生大量鼓励消费内容:
life is short , play more .——XBOX的广告语
《就你这张脸,有什么资格用3000块的护肤品?》——网络文章
年轻不留白。——某电商贷款平台广告语
这些营销精准地刺破了一部分人的防备心,这部分人就是低收入人群。换句话说,很可能就是我们。
低收入者喜欢通过消费满足自己,但是随后又进入空虚和贫穷的困境。
我们天生就处于物质条件不那么富有的环境中长大,而资本社会把广告打得到处都是,加上科技的发达,眼球能够穿越太平洋国,也能穿越海底,看到硅谷的科技、泰国的美女。
面对这样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个体都像怀春的少女,对于各类物质风情万种,口红啦、鞋子啦、包包啦、车子啦、游戏啦……不管物质来不来诱惑我们,自己都想去诱惑它们。我们通过消费,可以获得历史上平民就会不可能企及的地位、声望和阶级。
可以说,消费主义给低收入者带来了一场“权贵的民主革命”。
通过“消费革命”,人人都可以拥有物质,进而体验“权贵”。
消费的目的之一是满足人的欲求,包括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我们尽情地在这场“平分”自我实现、提升品位、彰显特权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边消费边痛苦,因为我们的内心告诉自己,痛苦是值得的。久而久之,每月固定的工资让我们的生活难以为继。
得不到满足之后,想要取得进步的办法,就是——更多的消费。
我们深陷在消费主义文化社会。
我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商家的逐利本质也是永无休止,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丘之貉。叔本华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欲望和现实的巨大差别,给我们的人生中灌入足量的动摇力,省钱和花钱中晃个不停。
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古代文学鼎盛时代,鼓励的就是读书,战争时代的是鼓励习武。如今商家和社会都是希望你消费,社会进步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升级消费,更新消费,所以你也是这滚滚大流当中的一员。
能力不足而诱惑太多,这是联想到的第一层罪恶之因。
除了被社会推动的原因,个人方面的花钱思维,也会决定自我的财富积累。
开始的时候,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人类发明了金钱游戏,本来是为了交换财物的方便。可是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立,造成富的富,穷的穷,引发各种恶性事件,使大家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引自FinnCiti)
没有当过富人的穷人,为了给自己找花钱的借口,又制造了一句流行的话: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穷。
用毛孔去想想都知道,这明显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花钱”这概念很虚,钱去向没有解释清楚,到底花在哪方面?“花钱”是买贬值资产还是升值资产?没有基础条件的定论,都是虚伪假空。
个人拙见,富人和穷人花钱思维的区别就是,投资思维,和安慰思维。
首先说富人的投资思维。每花一笔钱时,他们会先思考几个问题:
01 这是我计划当中要花的钱吗?(计划性)
02 这事物的价值在哪里?这笔钱花在它身上回报高吗?(价值性)
03 如果要花这笔钱,有没有更省的方法可以实现?(经济性)
富人对自己的花钱有计划,每一笔花出去的钱,都要考虑:计划性、价值性、经济性。这是一种投资思维。
就如电影《金钱世界》里面的巨有钱又巨抠的冷漠男主保罗·盖蒂所讲那样,每一笔钱的意义就是能省能买到更大的的价值,就是花出去的这笔钱的使命。
如果不在计划当中的花钱,有必要纳入计划当中想一下,是不是会推动计划的前进,或者是花出去对计划影响大不大等等。
很多人说很多亿万富翁穿着、行为和平民无异,是一种很装X的行为。那不是装,而是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任务,核心工作,以及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某些富翁真的可能不会太在意穿着。
这是第二个原则,价值性。一个富人之所以能积累资源,也在于他所在的位置是明显的、长期的,也就是说他做的事会在一定的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个人的时间和投资价值才会容易掌控。
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不能又是昆仑派又是武当派,还跨界少林功夫。他靠着顶尖的一招乾坤大挪移可能就独步武林。
第三是经济性原则。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还是《金钱世界》里的故事。
巨有钱的男主保罗·盖蒂,在给绑匪钱赎回孙子的时候,不直接打款(因为要纳税),通过贷款的方式借给他儿子(因为可避税),金额是一百万美元(同样,低于一百万美元能避税)。这位亿万富翁连这时候都不忘避税,可见他有着严肃偏执,可以说不近人情的经济性原则。
另外一个,是你可能听过李嘉诚的手表的故事。他戴着26美元的西铁城的手表20年,事因他觉得那就是手表的价值,准时耐用就够了。而李嘉诚不需要手表来体现他的身份和地位。这也是他标准中的经济性原则。
穷人习惯的是安慰思维。
安慰思维就是,买就是好,买了就是朋友,买了就是面子,买是我的权利。开篇提到的购买Iphone就是穷人提升身份认证的一个途径。
富人买Iphone当然是不在乎这点钱,但如果买一个对自己收入影响,相当于工薪族买Iphone的影响程度,那他可能会想:我可没有什么享受不享受的权利,关键是这笔钱的价值是不是能带来更大的价值。
在这样的差别下,收入低的人群,更偏爱不实际的面子、档次、品类满足,别人有的,不能因为自己“穷”就没有。所以低收入人群更常花钱。
第一个缺点是花钱没有规划性。不会规划自己现在的事情给未来创造基础。
常常幻想抱一堆,行动计划懒懒散散,花钱一般是随遇而安,便宜正好。免费?!!赶紧拍了再说。
富人不做没有意义的消费,而穷人多数是“冲动消费”,并且比较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商家雇一大堆明星代言产品,为的就是轻易地将这些普罗大众的注意力笼络过来,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例如某手机品牌,一款手机发布集齐6位代言人,其中包含一个组合。几乎每周都有品牌因为宣布全新代言人而使得自己的双微指数激增。
其次,穷人的注意力得不到很好的集中,所以在投资眼光上相对富人比较短视。
最小程度地动手,最大程度地不动脑。无止境地刷抖音、刷电视剧、看微博的,大多数是低收入者;经常逛超市买买买的,也多是低收入者;玩游戏的开发者更是懂得要占屌丝者的天下,古天乐、陈小春、张家辉都为游戏代言: 给大家推荐一款超好玩的游戏~汤玩烂月~~
越是穷,越是喜欢这些无意义的消遣,越是消遣,没有时间思考自我,导致进入穷的循环。
第三,自我投资有误差。很多自我投资都是贬值投资。穷人眼中的自我投资,是买好的化妆品、漂亮的衣服、有档次的车,这些本质上还是自我安慰。所购买的资产都是贬值资产,热衷房子这点,嗯……不置可否,目前来看还是增值。
当然富人也会买车、包……但是他们不把这些当“主消费”,而低收入者来说,这些就是“主消费”了。
富人的自我投资,是:降低未来风险、拓宽有效渠道、增强自我能力。例如对专业有帮助的学识、信息购买、人脉拓展等等。
所谓很多的见识、基础都是不同的自我投资而来。
总的来说,价值观不一样。
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当你的价值观和某个层次的商品一致的时候,你才会买得起并忠于买这个档次的商品。例如奢侈品,为何是富人的玩物?一是他们花的钱获得了更大的价值,用富余金钱去购买奢侈品,二是奢侈品多是经营百年品牌,很少粗暴、脑残的价值主张,和富人的思维很像。一个好的奢侈品就是一件艺术品,得到富人的赏识。
同理,会花钱,是这世界优雅的艺术。
低收入人群爱花钱,这是事实;认清自我,改变思维,从长远计划做起,将注意力的范围收窄,形成知识的突破力,这是我们的出路。
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是,人们变得更加关心自己,因此消费势头更加迅猛。有一位网名“为什么不正经”网友在2017年花了4小时,拉出了100多个各行各业的KOL公众号(有咪蒙、逻辑思维、果壳网、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近30天文章,“自己”都是数一数二的高频词。
机会和危机,都存在“自我”本体中。
【补充的话:
其实将世界上的人简单粗暴地分为:穷人和富人。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低收入者并不能统一叫穷人,很有生活条件好的人也未能称为富人,他们只是会适当地调整花钱尺度而已。
但是为了更简单地阐述,本文采用了普遍比较习惯的说法。
并且,广泛意义上的财富还包括:经济能力(财富),政治能力(权利),社会能力(名望)。只会挥霍的富二代,不能被列入正常的考虑范围,他们是有钱,不是富有。
在财富的路上,眼光和心态还是要保持良好。
“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