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你是否经常有这种感觉:

每天花上一小时,读几十页书,告诉自己「我在学习」。但却一次次发现,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常常要反复重读。

一本书,好不容易花上几个星期,吭哧吭哧读完。过上一两个月,回想起来,却发现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更有甚者,和别人聊天,聊起某本书,猛然记起「啊,这本书我读过」,但却发现,除了书名,其他内容完全想不起来……

这些情况,其实非常常见。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读书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是许多人极其容易踏入的误区。

经常有人问我:

您读书一定很多吧?想知道,您一般每天用多长时间读书呢?

要么就是这样的:

您一般多久能读完一本书呢?或者说,您平均一个月、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呢?

每每遇到这种问题,我都很为难。

看得出来,对方特别上进、勤奋,也非常诚恳,但这问题我是没法回答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读书方式,从根本上说,跟我的模式就是相悖的。

举个例子:

我的电脑里有两百多本电子书,这些书里面,我读完了多少本呢?

如果把「读完」定义为「从头到尾读完每个章节、每一页」的话,那答案是,不到二十本。

绝大多数的书,我压根不会一页一页逐字去读,因为这对我没有意义。

我每次读书,必然都会抱着一个预设条件:我想了解什么信息?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再挑选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去读。

这种情况下,我可能只读一页、两页,甚至如果特别专业的书,也许一句话就能解答我的疑问 —— 那就成了。

当然,如果刚好没什么事,时间也宽裕,那我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 从一个问题引发出其他问题,产生更多的想法,再针对这些新的问题、想法,找到对应的内容,看作者如何去论证、诠释、总结。

简而言之,从一个点,引出一条线、一张网。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跳读、泛读、选择性地读。可能我会精读这个章节,一个字一个字去推敲;但下个章节,就直接跳过去。

甚至,一本书,我可能只读一两个章节,就放在一边再也不用;

有些书,可能拿到手会翻一下,放着,有需要的时候再翻出来,读上几页。

也有一些书,可能会反反复复读某个章节、某段内容,都有可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多少本」「多少页」去衡量,都是没有意义的 —— 一本学术专著,我可能断断续续读上一年,并且只读其中30%的内容,这要怎么计算?

这样读书的人,不会用「本数」和「页数」去衡量读书成果,因为这些并不重要。

他们用来衡量读书成果的是什么呢?

「知识点」。

这里要宕开一下,说点别的。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叫做DIKW 模型。

什么意思呢?

它代表了知识管理的四个层级,也是学习的四个层次,分别是: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以及 Wisdom(智慧)。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说「认知资源」。你看到这个词,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这时,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个「Data」。

要注意:Data 并不是知识。因为,你并没有「知道」任何东西,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没有任何提升。你仅仅是能够「认出」它而已。

它对你来说,除了扩充你的词汇量,没有任何意义。

这时,如果进一步告诉你:认知资源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基础,它包括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会影响你的理解、记忆、运算过程。

那么,它就从一个 Data,变成了 Information。

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你看到「认知资源」,不再是这四个汉字,它们在你脑海中,会变成某种类似电脑内存的东西。你会把它跟「工作」联系到一起,知道它们之间会通过某种方式产生交互。

于是,我们说,它成了一个「信息」——因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又增进了这么一点点。

如果你不但知道「认知资源能影响工作过程」,你还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跟哪些概念有关联,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理论,甚至,有哪些重要的论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论证 ——

那么这时,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了,而变成了一张网。

在你眼中,「认知资源」这个概念,就跟各种各样其他的概念一起,串了起来。

你会发现,你的视角拔高了。

想象这个场景:你在一架飞机上,准备起飞,望向窗外 —— 你会看到,地面上的人、车、房子迅速变小,向你远离。渐渐的,一整个机场,一座座高楼,一整个城市……

你的视野会变得极其宽广,更多的信息进入你的脑海中。你会清楚地看到整个「大的图景」。

这就是 Knowledge,知识。

Data 呈现给你一个概念,Information 告诉你「它是什么」,Knowledge 则告诉你「它的前因后果」。

至于 Wisdom 呢?非常简单。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现象时,能想到「它跟认知资源有关」,能准确地抽象出基本的模型,用认知资源来理解、解释这些现象.

这时,你就已经把它,变成了你的 Wisdom。

简而言之,Wisdom 告诉你「如何迁移应用」。

这就是一整个知识的增进和内化过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严格来说,其实都处于「Data」和「Information」的阶段。

很多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懂得」,其实未必真的懂,我们只是「认识」它们而已。

举个极其常见的例子:被人无数次误用的「存在即合理」。

这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哲学家名言,也是被误用最广的名言。

如果你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你就还停留在 Data 的阶段,甚至都到不了 Information。

你必须知道,在这里,「合理」是指合乎理性,而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事物的本质。所以,一样事物合乎理性,它就必然是「现实」的。而只有「现实」的事物,才是合乎理性的。

是不是觉得上面这句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这就对了。因为「理性」「现实」「本质」这些概念,在黑格尔的语境里面,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你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知道当黑格尔说「理性」时,他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 这时,你才算真正「懂」了这个概念。

它才会成为你 Knowledge 的一部分。

但别急,懂了这个概念,和能够运用它,把它用到日常生活 —— 比如写作、思考之中,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

为什么说这些呢?

一本书,总是由许许多多这种概念,通过逻辑关系构建起来的。通过这些东西,作者试图向我们论证一个论点,一种方法论、价值观。

但是,作者不可能把涉及到的所有概念,全部巨细靡遗、一五一十地给你讲清楚,否则书的厚度可能要增加10倍。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自以为自己「理解」了,但是,真的理解吗?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我们自己对于概念的字面理解,代入到了作者的框架里面。

我们读到的,是一大堆 Data 和 Information —— 它们压根就没有转化为 Knowledge。

在这个基础上,你如何能保证自己有所收获?很难。你读到的东西,从根基上看,就是不稳固的。

随便翻开一本书,比如《全球通史》,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现在大家已经一致认定,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即《旧约全书》中所称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苏美尔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多风的小平原组成,此地及其北面的平原以前统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约公元前3500年时,已有一些运用改进过的生产技术来耕种这片干旱荒原的农业公社,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过渡。

如果你不认识苏美尔,不知道旧约中如何描写,不知道波斯湾在哪里,不具备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也不知道公元前3500年是什么时期 —— 即使你非常认真、一字一字读完这段话,你能增加任何知识吗?不能。

再比如,我前阵子在读《民主的不满》。第一章的内容,是关于自由主义的变迁和思潮流变,提到了密尔、效用主义、康德、罗尔斯、最低纲领……等等。如果你对这些概念完全不理解,我想恐怕也很难读下去。

再举一个例子:同样都是「贴标签」,「日常生活中,不要给人贴标签」,和「在办公室里,如果你很内向的话,不妨找到一项技能、一个垂直领域,把它作为你的定位,让别人给你贴上标签」—— 这里的两个「贴标签」,是同一个意思吗?它们矛盾吗?

明显是不同的。

好的作者,可能会考虑到这些情况,把每个概念给你解释清楚,但你没办法指望所有作者都这样。

所以,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收获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用时期去读,收获也完全不同。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我们对作者所传达的概念,理解程度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数量、页数,是毫无意义的。你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有效的读书方式是什么呢?

关注「知识点」。

什么是知识点?简而言之,就是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所看到的、感兴趣、有价值的 Data 或者 Information。

它可能是一个论点,可能是一个工具,可能是一套模型,也可能是一个断言、一个事实、一个命题。

当我们碰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停下来,把它们弄清楚,彻底弄懂它们的前因后果 —— 这才是有效的读书方式。

也就是说,将它们从 D I 的阶段 ,提高、升华到 K。

唯有这样,你才能「跟作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跟作者同等的视角,去审视作者所写的内容 —— 而不是单向、被动地接受。

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你只是不断地在被灌输,作者自己的观点、逻辑和思维而已。

这就是读书最本质的地方,也是大家的误区所在。

读一本书,不要去记住「作者讲了什么」「作者怎么讲」,而是要将书的内容拆散、提取,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化为己用。

很多朋友喜欢用思维导图去勾勒书的框架,我一向不这样做,因为毫无意义 —— 一本书的框架,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未必一定对,更未必一定好,你辛辛苦苦帮他勾勒出来干嘛?

这其实还是一种「应试思维」。

我们考试的时候,总会去给教材画大纲,找重点,以便简化和记忆。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教材内容是标准的,一切以教材为准。

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说它的框架是最完美的。哪怕津巴多、萨缪尔森这些大师们的教材也不行。

更好的思维是什么呢?还是那八个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几个字我自己都写得有点烦了……)

「为我所用」,将什么东西化为我所用呢?知识点。

简而言之,不要「读书」,而是要去「拆书」。

一本书在我眼中,是这样的:它可能包含了50个知识点,其中1个是作者最主要的论点;4个是为了支撑它的分论点;15个散落在各章节,是各章节的主要核心;其余30个,作者可能觉得不重要,简单带过。

那么,我要问自己的就是:我能从中学习到哪几个知识点?

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没有。

这才是在读书时,时时刻刻要注意的东西。

最后讲一下,如何将 DI 转化为 K 呢?

基本的原则是:主题阅读。

比如,当我读到一个概念 —— 比如某某学派,我发现自己对它感兴趣,那么,我就会停下来,先看看作者前后有没有对它的描述,没有的话,再根据这个概念,去搜索相关的书籍、论文,铺开来,一本本一篇篇读过去。

读得越多,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这样,它在我的脑海里面,跟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越紧密。

那么,一个新的 Knowledge 节点,就这么形成了。

再进一步说,我读书的时候,其实不是逐字阅读,而是扫视 ——直接以「知识点」为目标,从文字间「搜寻」。

不感兴趣的部分,就跳过;感兴趣的地方,停下来,提炼知识点。

在提炼的过程中,在将 DI 转化为 K 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障碍,再一步步查清楚。可能是从这本书里面,也可能是从别的书里面,这无关紧要。

这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

唯有这样,你读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养分,不断地壮大你的精神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