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许多方式可以切入历史:一张列出重要日期的大事年表、皇帝的更替或朝代的变迁、或者随便从文化的角度去谈政治、哲学、经济发展、科技、手工业甚至博物馆的文物……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方方面面都蕴涵历史。而自古以来,食物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能在社会转变、组织转型、政治斗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和经济扩张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这些转化的故事,构成了整部人类的历史。所以说,《舌尖上的历史》这本书选择了一个新颖的角度去谈历史,就很有意思。读它之前,我并没有理解它为何是跨了遗传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与经济学的多个学科,并且重心是在食物史和世界史的交集上。美国人的书总是这样,他们探索的课题往往另辟蹊径,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
食物提供平台,让文明得以建立于其上。从狩猎时代到初期文明的政治生活、经济利益、宗教结构,都是以食物生产与分配的体系行为:人类驯化动植物,使自己脱离原始社会;通过磨制工具及灌溉和储存粮食,孕育政治集权;祈求五谷丰登的仪式食物也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货币未被发明的古代世界里,食物便是一切财富和权利的表征;尽管已经出现了货币,但食物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唐朝“每丁授田后,每年上缴粟二担,称为“租”,食物成为支付税收的媒介;而帝王贵族或者富豪大摆宴席的时候,食物的“优、稀、鲜、味”往往带出权利结构和经济背景;当食物成为慈善的筹码时,阶层藉由了把食物当成货币这种转嫁而划定……有时候,某种事情如果不是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而重塑其作用的话,你是很难跨越知识的种类而看到它们其实是一片繁茂的森林!
食物曾是战争的根源,权利就是对于食物的掌握。精英统治阶层通过从农民那里征收粮食来养活士兵、文员、手工业工匠,也令粮食可以赋予其拥有者驱动各种事件的发生:打仗、建造寺庙、修建长城、金字塔,以及支持各种文化产业——专业的雕刻师、纺织丝织业、金银瓷器生产和金属工人。粮食间接的架起了沟通权利和文化的桥梁,促进了交易之余也促进了文化和宗教交流。
原始社会,狩猎部落彼此联姻,既为提供婚姻伴侣又预防粮食短缺,食物将各个狩猎群体绑缚在一起,同时锻铸了部落内部与部落之间的联系。而定居和农牧使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以后,私有财产这个概念带来了阶级的形成,比如在公元前5500年在今伊拉克北部挖掘出的128个坟墓里,陪葬品的精美与多寡显示了社会分层,开始隐微,后而愈见明显。
我们习惯性的会用“吃饭”这种方式把人聚合在一起,无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还是在街市的酒店饭馆里,并且还会因为食物的味道而把某种地理位置上的人群或是文化认同的人群结合为一个群体。懂得分享财产的部落群体更为灵活,生存能力也更强,因为争夺资源会助长过度的开发,使群体分裂。
人类天生便有形成阶级组织的倾向,同样,食物也能发挥着分隔的作用。而有一种“大人物文化”,却在赢得余粮后通过赠与,让别人欠他的人情让后者以感恩的心回报,最后食物赢回的是“声望”……他用“食物”建立起他的影响范围,使自己兼具了权势和影响力。而大人物之间如果有竞争,他们会竞相举办最大的宴会,争取更高的声望。在这里,财富不是被大人物坐拥的东西,而是被他们用于支配整个社会资源的筹码。
迄今为止仍屹立于世界各地的一些巨型建筑,如金字塔、长城、神庙……基本上都是陵墓、寺庙和宫殿。无疑为初期文明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最直接而持久的证据:在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中,只有有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使之长期运行起来,而且还要辅以粮食储备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及用来说服人民这项工程值得进行的意识形态。简言之,只有拥有无上权利,才可能完成硕大而繁复的建筑工程。
当代人对于战争,停留在掠夺土地和资源上,而纵观战争史,最具有毁灭性和战斗力的武器并不是刀剑、机枪、坦克或者原子弹,有一种武器曾杀人更多,或者说是决定了无数冲突的结果,它如此明显,以至于很容易被忽略,那便是食物。“挨饿比战役更容易摧毁一支军队,而饥饿比刀剑还要凶残”。公元4世纪的罗马军事家维吉提乌斯指出,任何不提供食物和必需品的人,都将不战而败。巧合的是,在中国兵书《孙子兵法》里,就有专门的篇幅来计算行军打仗时每发起一场战争需要为兵士和粮草运输人员准备多少人多少天往返路程以及折损的口粮共计多少车多少石,如粮草不够多,则军心必乱,战而不胜。食物是名副其实的战争燃料。而同样有意思的是,在这本美国人写的书里,屡次三番的提到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比如在这里,就引述了中国北宋时期一本军书内容: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而这篇引文,来自于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百战奇略——饥战》。古罗马的战役中,也常使用这样的策略,因而有助于解释古罗马为何能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国家。
粮食富足之后,粮食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社会,富足的悖论是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在逐年下降,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亚洲赢回了它身为最富庶区域的历史地位,它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创造财富。有经济观察家认为,中国将于203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强国。看到这里,我内心由衷的感到骄傲和期盼,美国的经济主导了20世纪的发展,而21世纪,中国的崛起将是最大的特色!世界经济史表明,在公元元年,亚洲占世界经济产值的75%,这是因为水稻农业支撑着较高的人口密度,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工业化变得越来越富有,并且将大部分亚洲国家置于其殖民控制下,而20世纪,亚洲国家的迅速成长,将该地区世界产值的比例推回30%的高度,领先西欧和美国,世界在欧洲列强及其殖民分支抢尽风头之后,重新回归古老的状态罢了。
在北极圈内,距离北极1100公里的一座遥远的岛上,有一栋楔形水泥建筑,它向外的一面,由反光钢片、镜子和棱镜组成,在夏日反射极地的光线,而黑暗的冬季里,它从200条光纤散发出白绿青绿色光,确保周围几公里之内都能看见它,从钢门向内125米延伸入山腹,储存着人类最大的宝藏——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存在的目的,为了避免全球农业生产变动导致的粮食短缺并引发战争……种子代表着宝贵的基因资源——小麦种子可活1700年,大麦种子可活2000年,高粱种子可活20000年……种子能使人走上农耕和驯化的道路,它至少是为了一场大灾难之后让人类能够重新站起来!
一部洋洋洒洒的食物史、战争史、人类学、地缘政治学、青铜时期欧洲社会分层发展、印加帝国的丰饶仪式、香料在黑死病的散播与防治上扮演的角色、印度洋贸易的结构、欧洲各国在经济植物学方面的竞争、蔗糖革命、马铃薯的历史与改变世界的影响、古罗马军队的战时后勤、中国大饥荒、中国与印度的农业与农村改革、生育率为何在迈向成长的过渡期里下降的人口转型问题……这一本218页的书,讲述的竟是如此不平凡的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