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两点。
我知道自己会认床,但没想到才两个月没回来就开始辗转难眠了。
近在咫尺的飞机轰鸣节奏,我猜测是飞往杭州的的夜间航班。这是我去年失眠时经常做的事情,越睡不着思维越活跃。
感觉的到从窗外进来的风有些清凉,逼着我明天要加一件衬衫外套才不觉得冷。总算感觉到秋天的节奏了,而你那里应该裹着大棉袄了吧?我能够想象得到那时候穿得像粽子一样街上行走的人群。
记忆中那时每年这种萧条的气候都会让我觉得有满满的负能量,还是大杯加满溢出的那种。
说不上来为何,只觉得吧日子过着过着,天气一冷下来一年又得到头了,就觉得日子过得真是操蛋。
天气热的时候借口出门晒成狗别出门,结果天气一凉肯定更加不敢出门。早上特别有仪式感地自觉醒过来,本来想着要特别有仪式感地去晨跑一下,可就因为平日的早晨都有非常舒服的阳光,结果今天却遇到了个阴天;再加上昨晚还未消尽的酒精,彻底消殆了想晨跑的最后一点热情。
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仪式感会觉得特别累,而我恰恰就是这样。比如窝家里看部电影肯定得换好睡衣,准备好喝的吃的,不然这部电影我肯定看得囫囵吞枣;再比如约好周末要去哪里玩,也肯定不愿意说走就走那种。
说难听点就是:作死,扭捏。
昨天晚上同事聚餐,有一个女同事非常气定神闲地说:我就喜欢宅家里,一周上班那么辛苦了为啥还要去爬山聚会参加活动瞎折腾?
我是被一语中的啊!我就想为什么那么没道理的话,突然让我觉得那么有理有据呢?
后来我想那应该是随性做自己,所以才能让听者觉得那么有底气。
有时候我的确也想,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在家窝一天会感觉焦虑?为什么我会害怕别人问我周末去哪里玩了?为什么会感觉如果自己去一个地方会恐惧呢?
但其实经常也会觉得世界再大还不如十平方的屋子里窝一天幸福。
可能“宅”的基因是从我很小时候就根深蒂固的。小学初中时,我基本上周末都是宅家里的,窝在一个小屋子里写毛笔字,画中国画,看书……总难以想象那时候的文艺范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那时他们总是唠叨我叫我出去玩,别呆家里。有时候他们也想出去走走,但放我自己在家里又觉得我可怜吧,所以总是劝我出去玩,但我周末就是懒得出去,总觉得在家里有好多事情做。比如临摹一本毛笔字,画一幅郑板桥的竹子,那时超喜欢郑板桥的竹子,我也是画竹子画的最多的。
这种宅的习惯到现在还是改不了,但现在宅基本不做那些事情了。人是会变得浮躁和贪欲的,总想着不劳而获,或者对信息的焦虑。呆家里的时间常常翻翻手机一天就过去了,那时候打王者荣耀都能打一下午,好歹现在卸载。
但发现卸载了也并没有多大用处,一到闲下来的时间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焦虑着焦虑着,一天也就过去了。
人是群居动物,总是喜欢能进去团体。所以也想着周末多出去,认识些人,加入些社群。但其实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得到什么,即使没周末奔波,每周末很多的活动,每周末认识很多的人,可还是觉得很空虚。
那一切都是真的吗?还是仅仅只是自我安慰一下罢了。
认为自己很忙,其实无所事事;让人觉得生活丰富多彩,其实只不过带着面具。
我当然也羡慕那些活在朋友圈里的人,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只是追求表面的奢侈和潇洒吧。
人为了让自己活的比过去更好,总会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生活的救命稻草。比如晒几页书,晒去玩过的旅游地,晒一堆美食和电影票,晒花几小时美颜的自拍……
当然,很多人是真的在活自己;但大多数人,都不知不觉活成了给别人看的样子。
肯定也会有人说:我这样活的就是自己呀!
是的,没人会去反驳你,甚至没人愿意去拆穿什么。假如把你当过客,你就阿尼陀佛烧高香吧!多少匆匆一面之人,都只是前日的甲乙丙丁。
有时候挺不解哪里沾染来的负能量,亦或者自产自销,但可能生活就是需要负能量来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吧。
跨入社会后,萍水相逢的人那么多,其实如果仔细地想想能够掏心掏肺的少之又少。谁会愿意听你是不是有着不开心的家庭?是不是有着正在分分合合的男女朋友?是不是焦虑着社会给的压力?
这些,每个人都有人,只是很难以启齿罢了。
生活已经如此多的负能量,所以再添油加醋是反人类的事情。
谁不是靠一点点的正能量稀释满溢的负能量活在这世界上呢?
只不过再不是那个用情绪反抗的少年。很多时候我们懂得了妥协,懂得了隐忍,懂得了放弃,这可能是成熟的唯一姿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