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51天
原文阅读: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讲解: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们都很敬仰。”
启发思考:
此章讲君子有过必改。这是君子内心坦荡的一面,不会如前面讲的小人那样文过饰非。君子之过像日月之蚀,是自然的而不是故意的,也不会像小人“过也必文”;而且是暂时的,可以马上改过、复归。君子知过改过,善能补过,改过之后,终亦不为其过所累,而为人们尊敬和瞻仰。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这段文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君子人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承错了,给大家看得见,这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了,人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然会仰望他的光明。第二个意义,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领导人。在过去的社会,小人有过错没有关系,他本来就是一片无明,黑洞洞的,再也找不出一点亮光,大家看惯了。但对太阳,大家都看惯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点黑,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在客观上看,君子之过,有这样的可怕,如果错了,要马上改,一纠正大家都会原谅他,因为人们始终是仰望他的。”
子贡此处讲的这个话,可能不仅仅是有感而发,一些学者猜测,这可能是在讲老师孔子。孔子去世后,社会上可能有些传言,对他的某些小过失或者不合时宜的做法抓住不放,议论纷纷。子贡大概是感觉到了这股苗头,就出来为老师澄清辩解了。
君子勇于改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改过本身就是良好品格,真正的过失是有错不改,“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改之,是不过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君子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改过还是区分人品高低的一把尺子。比不改更糟糕的是不承认,比不承认更糟糕的是掩饰,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小人犯错不仅不改,而且加以掩盖遮蔽,可谓错上加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是善于作自我批评的,他们多半能认真检查自己在品行上所犯的错误并及时予以改正。
南宋陆九渊曾对自己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明代王守仁也提出“贵于改过”的思想。他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有一个正确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所以,王阳明又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滞留于中,则又因药发病。”(《传习录上》)他认为,有了过错知道悔悟是好的,这就犹如找到了去病的药,但如果只知道吃药,而药性不能发散,不但旧的病痛治不好,还会添新病。讲到改正过错的方法,知道错了,就应对症下药,症结自然化解。
关于改过,颜回建立了一个最高标准——不贰过。同样的过失,不犯第二次,这就是圣贤标准了。每一次改正,每一次改进,都建立一个新的基准,不再往后退步。最快的进步就是不退步。
不过,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不是同样的过失不犯第二次,而是基本没本事犯其他错,就是反复地犯同样的低级错误,在哪里跌倒,就反复在那里跌倒。怎么办呢?只有首先要认识到过错,然后要有意识去改过,再一点一点修炼。改过迁善,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更是提升修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