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国家提出了“为学生减负”的政策。当时的我觉得这简直是如饮甘霖,只希望政策能够尽快实施,如阳光般普惠广大中小学生。
可是后来才发现“政策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初三毕业那年,教育部提出要重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于是中考增加了实验和体考的项目。
记得当时学校安排我们提前一年便进行对应的训练,早起进行蛙跳、长跑、单脚跳、走鸭步……每天早晨都用额头密密的汗珠迎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当时的我们正值青春期,女生大都留着厚厚的刘海,男生发型大都是当时流行的“盖盖头”,冬季起得早,着急忙慌地洗过头后等不及自然晾干便要去训练。于是,训练后的我们头发被冻得梆硬,眉毛结霜,鼻子下总会有一层薄薄的冰凉水雾。
明显又冷又累,却还是装作有条不紊地走向食堂,毕竟这是一天中为数不多的可能遇到他/她的机会。
终于熬过了中学,走进了传说中“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但迎接我的却仍然是陌生的同学,做不完的实验,不得不去的社团活动和“收到请回复”的消息提醒。
如果说中学是每天在“繁忙而充实”的学习中感慨光阴似箭的话,那么大学便是在“繁冗而迷茫”的匆匆中对日月如梭的猝不及防。
本以为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可看看身边正处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情况似乎亦不容乐观。
每天近八小时待在学校,回到家中还面临着“不计其数”的各科作业。一周五天,没有一天不是如此。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可能最多带着负面情绪完成任务即可。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玩心较重,巨大的学业压力很可能会导致其厌学心理。
同时,近些年来,由于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家校的深入合作,家长不但承担着监督管理孩子的责任,还渐渐充当起了老师的角色:给孩子辅导并批改作业、检查练习册并签字确认、带领孩子预习新的学习内容、考孩子单词课文、辅助孩子制作手抄报和手工。
这些本来应该大部分由老师来承担的责任悄然间转移到了家长身上,配合不力甚至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我深度认同家校应该合作,但不认为家长应该承担部分本该由老师承担的责任。第一是因为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缺乏权威性。第二我认为家长更多的是应该配合学校政策的实施、活动的开展,辅助学校将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活动和政策落实到位。
眼下,对教育的重视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入人心,孩子作为将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推进者肩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在不断摸索中将教育做到全面的现代化、综合化与可实践化,而非在作业的数量上难为本来对学习充满好奇的孩子,难为内心不甘孩子落后却苦于没有方法的家长。
期待未来的某一天,当年幼的弟弟妹妹看到在台灯下做作业的哥哥姐姐,内心充满好奇与渴望时,等待他们的不是繁杂的作业、练习、兴趣班,而是可以下笔书写,可以动手实践,可以熟练听说的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