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得益于上大学的缘故,他从山城重庆来到了渤海之滨的天津。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文章题目大概是“山的那边是海”。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总憧憬着将来要走出望不到尽头的大山,去看一看海。
所以在走入大学校门之时,他的心里就立了一个去海边看海的flag。
然而,在军训、上课、社团活动、班级活动、老乡聚会等一系列安排和被安排后,去海边的计划总还是未能成行。一晃眼,一个学期已经结束。
年后的那个学期,他所在宿舍中都来自内陆的四个人约定好在五一假期去看海,尽管之前有去看过海的同学说天津的海根本没有什么看头……
在期待中二月过去了、三月过去了、四月终于也过去了。五一假期却没能如期而至,接连几天的大雨将他们的出行计划如同校园里的树叶般打落在地,静静地浸泡在积水里。他们只能望着阳台外雨中的天空说着“明年再去”。
“明年”的五一倒是连续的晴天,他们却同样没有去看海,再往后那年的五一也是这样。或许是计划中的出行路线——津滨轻轨9号线在这两年里停运整修,也不排除有1号床那位要去亲戚家里、2号床沉迷游戏、3三号要陪他的女朋友的原因。
22岁那年,他四月中旬才结束企业实习回到学校。紧接着就忙着写毕业论文,忙着答辩,忙着拍毕业照,忙着各种道别。最接近渤海的那一次,也只是和十来名同学在滨海图书馆里穿着学士服照相。
6月下旬,他第一次坐高铁离开了天津,望向他认为的东边时,心里说着终究还是没看见天津的海。
同年国庆假期,他独自一人沿着青岛的海岸漫步,从碧海蓝天走到夕阳斜照,海风似乎只吹拂在他一个人身上。
次年5月,第一次辞职后,他再次回到天津。搭乘已重新运营的9号线在离渤海最近的那个站下车,看了一眼滨海公路对面路旁的隔离板,转身离开。
他知道隔离板那边就是海,即使在汽车穿行的噪音中听不见海浪,即使被隔离板挡住了海风。多年想看的海就在背后,但毕竟现在只有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