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无动静,哲学人生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可能就是动静的关系,或者说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谈到人生,一谈到哲学,人们往往说人要有信仰,人要高尚,人要延绵,人要幸福,人要活出生命的感觉。
可是,哲学与人生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哲学一般探讨的都是终极问题,或者说哲学问题是由终极关怀的问题所引发的。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人生通达最高理想的一种追求。
当然除了关于人生的理想的一些问题,更多的还是在探讨宇宙。希腊哲学为什么从关注对自然的思考开始?
这可能和终极关怀的问题有关。先人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世界上的一切,而又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需要一种格式化的眼光,将世界格式化掉,让世界在人类面前可以理解,或者说人类以便可以用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
当然,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人类在思考这类问题时,遇到了巨大的麻烦。因为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恐怕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人类通过认识宇宙,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
虽然没有真正的解决,但人类还是可以心安理得的获得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从而把更复杂的问题往后延缓。
换句话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的问题退去,新的问题出现,人类最终发现,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问题不但没有变小变少,反而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问题不断的出现,就需要不断的解释,实际上随着这些问题不断涌现,人类的先哲并没有解决多少实际性的问题。
02 哲学的小众化趋势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然来认识人,那么,你要认识自然就会引发一些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和人类有关,甚至只和人生有关,如何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哲学家的使命,这也是那个及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通观西方哲学史,哲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在我们现实之中,哲学在现实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这恐怕得打个问号。
因为19世纪下半叶以后,哲学才成为大学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大学里的教授学者从讲康德开始。哲学这个学科像所有学科一样,像数学物理一样,它的技术含量、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我研究数学,我不懂物理没关系,但是你们产生的成果我可以使用。我们其实在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像电脑里面复杂的程序,它的实用性越来越强。
由于知识爆炸,谁也不能保证什么都懂。
其实哲学知识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说他对所有的哲学都懂,每阶段某一个学派,某一个人某一部分,支离破碎,但是它的确以这种方式存在。
这不是说中国人,外国人也一样,一个人他的精力有限,他很难说对所有方面都有所理解。其实,即使你能搞出来一些关于哲学的研究成果,能看懂它,或者有兴趣看它的人就这么一点。
这一点其实不光是国内,国外也是一样。正因为如此,大概2000年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确定下来,每年十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作为哲学日。其主导思想就是说让哲学回归,回归什么呢,其实就是回归生活。
他为什么选在每年十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据说这天是苏格拉底生日。他以此来向苏格拉底致敬。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说教,也不是告诉你们真理,苏格拉底说他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我是无知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它的作用是启发人们,让人们认识自己,自己去思考。
03 哲学产生于对人生的思考
在强调哲学应该产生在日常的生活,人们可以设想,在2000公元前在大街小巷里面,冲动唱歌。探讨这些问题,估计在雅典是司空见惯,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但现在你在一个公开场合,去讨论和探讨哲学问题,恐怕被当作疯子。
哲学和人生之间,我更愿把哲学看作是广义的人生。
如果我们看一下哲学和宗教,就会发现这是由起源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问题引发的。
其实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所讨论的问题,与人生息息相关,关注的恰恰是人之根本。
任何哲学流派都会给出一套理论,一套知识体系。在我看来,哲学其实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你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各种具体学科都比哲学做得好的多,这不是哲学应该做的工作。
哲学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哲学更多的是提升人的境界。面对人生问题,哲学不是代替你回答问题,而是要你面对问题,让你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
它甚至只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能性,或者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有不同的道理,需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些可能方式,然后去选择我们自己的方式。
它不是让你找到一个老师,而是要去找一个很好的对话伙伴。它的方式是要求你有勇气与胆略去面对任何问题。
大家想一想,自从有人类以来,可以追溯到,150万200万,甚至是400万多年以前。但人类起源,真正有文化有文字记载不过5000年到7000年的时间。
人类诞生以来,有多少人在这个地球上活着又死去。有没有一个人说,是我发现了人生的意义,没有。人生有没有终极答案,人活着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有人告诉你,你只能这样活吗?
恐怕也没有。
从这一点来说人生,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开放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机制,说我把我自己套进去就行了。
正因为如此,假如这个世界,的确有其本质,这个本质并客观存在,那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永远面对的是明天,而且是一个固定格式的明天,人生在世都已经形成。
但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04 哲学人生观
作为人生观,它一定有它的高度。这个高度,一定是在一个历史和时空之间所体现出来的。
在那个时空交错点上,从物质生活,个体,家庭,单位,然后社会,国家,世界、宇宙,它是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点上。
在这种情况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生观也如此,如何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好像中学生那样的思考,而在把人生的意义当作是一个幼稚的问题。人也不是只有在青春期的时候才会多愁善感,才会思考这个的问题。这个意义问题,可能不断的在叩问人类的心灵,从生到死。
《圣经》创世纪中,这个亚当夏娃失乐园中,上帝为什么如此创造人?
人不是因为人有智慧,人才有死。而因为人有了智慧,才意识到人的生死。
人有了思考力,才会体会到,有限无限、暂时永恒、此岸彼岸、现实理想,巨大冲突,两者之间,仿佛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说,你有智慧,马上就面临这各种冲突。人有他的冲动,有限生命的人,他向往永生。但在现实世界里边,这是不可能的。
05 人生在有限中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人生的意义恰恰源于人的有限性。为什么如此?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人生无限,就意味着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无限的实现想要实现的东西。
但是人生因为有限,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可能,你不可能把所有可能性都去实现。你只能选择那些你认为应该去实现的,那些关于你自己的切身的最紧要的“生活的可能”。
因为人生有限,这是一个大限。中国有句话叫“舍得”。其实人生就是舍得,舍得即有条件的去选择。
古有泰勒斯,仰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井里,这说明,人他不仅关注眼前的东西,他甚至连眼前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就更多的去关注了人的本性。
我眼前东西搞清楚了,我才去关注其它事情,不是的,最初古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也许更多的关注的是以什么方式来体现我的人生。
以什么方式来超越小我。他以如此天性的方式,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
06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乎是能否活得更好的问题。
我们有时把人生比喻成独木桥,这说明,人生的问题恰恰是个难题。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关注吃穿住行这些物质问题,因为这是人生旅行的物质保障。但是,人活着并不是只为了那吃穿住行,虽然它被看作是你的物质前提,但它不是你生活的目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意义问题?
这个世界本身其实无所谓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会思考的动物——人,那么,这样一个没有人的世界,更不是一个意义的世界。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到底有没有意义?
恐怕也只有人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人,他不满足于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自然存在物。于是,才有了意义的问题,其实这是源于人对逝者的恐惧,绝对价值的丧失。
想想人生,好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我们通过我们的行动来展现了我们的人生。
以往的哲学,更多的是以万物的方式来看待人生,这样就把人沦为神光芒下的自然安排。换句话说,人是一种被动安排的自然产物。
但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哲学终于发出转向,他们发现其实是人创造了人自己,是人创造了他自己人生。
人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并没有像自然法则一样,并不存在真正的所谓客观的人生意义。
如果我是受到规律支配,在这种支配下,人的心理可以自我感觉到很安全。但同时,面对如此机械与固化的而无趣的世界,人也会感到困倦。
07 人不得不做出他自己“合理”的选择
人始终面对的真正质问是,当我们给自己确定了人生目标,而人生却是有限的,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些确定的目标是否真的合适?
你其实是不知道的,只是等你走到最后,你才发现也许我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你可能想重新再走一遍,但是时间已经不可能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不管你干了什么,你还是回不去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如此对生命意义在不懈的追求,挣扎与探索。
有的人选择了秩序,选择了规矩,也许就可以用各种教条来固化自己的可能性,然而,这样的人不就更加失去了自己,人性,和可能性了吗?
其实,是人需要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从这一点来讲,人生作为自己生存的根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
之所以说是冒险,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选择,在未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因为机会就此一次,在十字路口,如何选择,恐怕只有你自己来决定。
你选择的这条路,也许是喜剧,也许是悲剧,因为你不知道走下去是什么?
所以,你可能拒绝选择,害怕选择,拒绝与害怕也是一种选择。不管你如何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它都是一种冒险。而这种冒险,都是对自己意义的追问。放弃选择的机会,也是人生意义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本质上来说,人就像动物一样。人生下来就是人,他也有一定之规,但即使是这样,每个人还是不同的,并没有某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适应所有的人,因为人是不同的,所以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盲从,把自己的选择权献给了常人,这是因为他从来没真正的思考过,自己如何选择,如何过上自己幸福的生活,这样一个切身与己而无关他人的,致命性的问题。
当然了,人即使勇敢的去面对这个问题,或者是无能的去逃避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来说,也并不是有什么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