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喝茶,我们也搞不清茶叶的区别。
我是属于平时会喝茶的80后,因为从小在家里父亲就会泡点茶当做日常的饮品,久而久之对于茶叶我是心存好感的。但是喝茶归喝茶,你要让我讲出他们有什么区别,我可能只能告诉你,这是红茶,这是绿茶,还有这个我闻得出来,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
也可能是现在的人太过浮躁,没办法静下心来品一品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
▷清明前,正当龙井上市时
西湖龙井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正好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听说明前龙井是一年中龙井最珍稀的,我们赶紧联系了此次的拍摄人,龙井村茶农徐年军先生。
周四的龙井山游客不多,一大早上山感觉空气格外清新。前一天刚下了雨,我们期待着能拍摄到雾气缭绕的茶园,可惜运气不好,没有碰上。
龙井山独特的气候和土壤,育成了独特的西湖龙井,而我们要前往的狮峰山,是西湖龙井里品类最好的。
问了几个当地人,我们找到了龙井村75号,在周围风格各异的房子中间,75号并不是非常显眼,只在门口简单地放着“喝茶、买茶”字样的木板。徐军年先生的儿子徐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相比较来说,徐军年先生对我们的到来显得比较严肃。
▷不愿意宣传龙井的茶农
徐杰说,为了这次拍摄,他足足做了父亲两周的思想工作,因为即便是电视台来拍,当地人也是不怎么愿意宣传龙井茶的。
开拍前老先生也特意嘱咐我,不要刻意去宣传龙井,不要做广告,尽量从他个人的角度去讲述他和龙井的关系。这我们当然求之不得,但依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拒绝一次宣传的机会呢?
徐杰告诉我们,龙井山的茶农们都是这样。他们觉得龙井的地位已经不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再去做宣传,他们也代表不了龙井茶去发言,他们只是做好自己的茶叶,一年接着一年。而龙井茶也足以养活一家人的生计。
我们不禁想,或许像徐年军先生这样,当技艺能够让生活优渥而只需要专注于技艺本身,才是匠人该有的模样。
▷“龙井村的人没有春天”
我们拍摄的时间距离清明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只有这段时间的茶叶才称之为明前龙井,一年也仅有这短短的十几天。今年因为气温较低,龙井采摘的时间也比较晚,已经开始供不应求。
“龙井村的人没有春天”,是徐军年先生对上幼儿园的孙子说的话,因为只有春天的辛劳,才有这一年的茶叶销售。而徐军年先生,就像前面说的,不仅仅是做茶叶,而是让茶叶成为了生活里缺少不了的部分。
“没有一刻闲得下来”,徐杰告诉我们,只要有时间,徐军年先生就在做和茶叶有关的事情,即使现在还没有大量茶叶采摘下来。有茶叶的时候炒茶,没有茶叶的时候整理整理,抖茶虑碎,擦擦锅子等工具……
“等到再过几天,大批量的茶叶就采下来了,那个时候就忙了,你就是叫我采访也没有时间了。”
▷龙井茶珍贵在纯手工炒制
对比市面上一些茶叶用机器炒制的方式,龙井茶一千多年下来始终坚持用手工制作,而就像徐军年先生说的,炒制的技艺不仅没有像很多其他技艺那样渐渐失传,而是通过科学管理的方式能够制作出更好的龙井茶。
“以前这个老的茶树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茶树不修剪。带来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茶树养料、肥料供应不上,所以这个茶叶一直很瘦小,而且这个茶叶来得迟。到了我们84年承包到户了,我们的茶农把茶叶修剪,修剪之后,第一个茶叶整齐了,第二个茶叶来得粗壮,因为茶树小了,肥料供给充足,所以这个茶叶就茁壮了。”
采茶,讲究两叶一心,形状是龙井茶的标志,而炒制的过程更是讲究。
“炒茶也更有讲究,所以我们炒龙井茶的时候,讲手法,就十大手法。这个磨、扣、压、挤、推呀。”
“讲究的是茶叶的火候,因为茶叶这个东西不是一种死的模式,下雨天采下来的茶叶跟晴天采下来的茶叶,加工的温度都不一样,其实我们炒茶叶的老人用手来掌握这个温度,不是机器来控制这个温度的,它这个茶叶就这样出来了,这个茶叶靠自己的手去掌握。”
“这个也是一个很磨人意志的东西。每天坐在锅上,不停得炒,功夫茶功夫茶,就是磨时间的技艺,在生产队的时候,有的时候炒到12点,后半夜12点、1点钟,有的时候14、5个小时下来。”
我们注意到徐年军先生的手,非常粗糙。在这之前我们已经见过许许多多手艺人的双手,或许只有这样长年累月朴实的双手,才能将技艺不断传承。但徐年军先生的手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徐杰告诉我们,他父亲的手因为常年炒制茶叶,会起满手的血泡,等到茶叶的季节过了,母亲就会用针帮父亲把血泡一个个挑出来。因为40多年一直这样的炒制,现在一到春天,即使还没有开始炒茶,父亲的手上也会开始起泡。所以以现在人来说,没有经过从小的训练,想要用手去炒茶是十分困难的。
▷对于传承,徐军年先生倒是乐观的很
这也源于他对于这片土地,这门技艺的热爱。
“你刚才说为什么不换一个工作?有两个东西是换不来的,对这个茶叶有一份感情的,说实话,因为从小这片土地养育我们这一代人,也有养育我们后一代人,前辈,对这个茶叶真的有很深很深的感情的。”
“龙井村的茶农他们的子女都对龙井茶都有感兴趣的这么一个成分在。因为他们的父辈,他的血液里也是一层层流下去都有对茶叶这份情感,我自己在想,像我儿子、孙子以后也会按我们的炒茶的模式把龙井茶弘扬下去,这是传统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再一层层的传下去。”
“我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