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悠长暑假已到尾声。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帮助孩子尽快收心,投入新学期的学习中,成为开学前的头等大事。
听过一些父母的抱怨,看到孩子学习的状态就各种心焦:要么就是踢一下动一步,被动学习;要么就是密密麻麻记一堆笔记,死记硬背,考试时该忘的还是会忘记;要么收到老师投诉,说孩子上课老打瞌睡;要么问起他们今天学了什么,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一切的一切,是否有解?
最近,我因为工作需要,向朋友请教了一种新的工具——思维导图,深入学习之后,竟发现,如果从孩提时期就能引入这种思维模式,并形成习惯,对他们现行的学习,乃至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此,不妨现学现用,与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心得。
在接触工具之前,我们不妨先从认识自身的大脑开始。上面的图片让我们对大脑有了相对直观的了解:左脑是理性的大脑,主管逻辑、言语、线性思维,有人戏称为“爱说话的左脑”;右脑是感性的大脑,主管色彩、想象、抽象思维,被人戏称“爱画画的右脑”。而思维导图,就是从模仿大脑的结构出发来设计的。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也是一种改变学习方式的利器。
东尼.博赞先生被称为“世界大脑先生”,是大脑和学习方面的世界超级作家,出版了100多部作品。在博赞的书中,曾提到当他十几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思维一团糟,从原来“喜学”变成了“厌学”。甚至发现一个悖论:记的笔记越多,学习和记忆力越差。于是他开始思变,先是通过关键词和核心观点划线,重要的地方画框改善记忆力;后来通过引入希腊人的一套基于想象和联想的记忆法;再后来通过跨学科学习心理学,自创了第一幅思维导图。
如今,这一工具在国际上尤其是500强企业备受推崇。新加坡教育部甚至将之列为小学必修科目,用来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高效而快乐地学习。
市面上有蛮多介绍思维导图的书籍,个人还是感觉“跟着首创者走,路总不会跑太偏”,所以也会向大家推荐“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系列丛书”,据介绍,这套畅销书已翻译成35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发行超过1000万册。
思维导图之我见
说到思维导图的学习,一千人有一千种理解和运用,我不妨小试牛刀,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更直观地展示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
为撰写本篇文章,我试着制作了思维导图,梳理要点和脉络,如图:
了解一个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不妨将一个“万金油”的套路教给孩子:5W1H(What-Who-When-Where-Why-How),平时,可以引导孩子在描述一个物、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编一个故事的时候,运用这个技巧作相应的延伸。我在了解“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思路非常简明清晰,如图:
我们的聚焦点,自然会放在应用之上。下面,我将整理《思维导图宝典》中的要点,并将十要诀进行归纳总结,不妨一起学习制图精髓:
1、3A规则,即:
Accept(接受)-严格按照思维导图规则,尽量惟妙惟肖的模仿给定的范式;
Apply(应用)-东尼·博赞特意强调在应用阶段最少要画100幅思维导图,把全部的规则和建议都用进去,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风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Adept(改编)-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导图技能。
2、技法
(1)突出重点(改善记忆,提高创造力)
*一定要用中央图像
触发联想,有吸引力,提高记忆力;
*一定要用中心词汇
通过增加层次感、多重色彩、吸引人的外形来变成一个图像;
*整个思维导图中都要用图形;
只要有可能,就要用图像,可以将视觉和语言皮层间建立有刺激性的平衡,改善视觉感触力。
·*中央图像上要用三种或更多颜色;色彩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避免单调。
*图形要有层次感;层次使事物“突现”出来,突出的事物让人容易记住。三维图像加以强调。
*要用通感(多种生理感觉共生);
使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肌肉感觉)的词和图像。图像生动,使记忆力牢固,同时,图像与通感联系在一起。使图像动感!!
*字体、线条和图像的大小尽量多一些变化;
*间隔要有序、合理;
(2)发挥联想(整个工具,使生理体验产生意义);
*要在分支模式的内外做连接时,可以使用箭头;
*使用各种色彩;
*使用代码。打钩、打叉、圆圈、三角形、下划线等等。
(3)清晰明白(模糊不清会妨碍感知力);
*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
*关键词都要写在线条上;线条为词汇的“肉体”提供“骨架”
*所有的字都用印刷体写;印刷体为固定的字形,易于让大脑“拍照”。
*线条的长度与词本身的长度尽量一样;
*线条与线条之间要连上;
*中央的线条要粗些;
*边界要能“拥抱”分支轮廓;
*图形画的尽量清楚些;
*让纸横向放在你面前;
*词语尽量横着写;
(4)形成个人风格遵循“1+”原则:你所画的每一副思维导图,都应该比上一次画的更具色彩一点,更有三维特征,更有想象力,更有联想意义上的逻辑,更好看。
3、用途
通读书本,我就个人的理解,把脑图的应用分为基本、学习、工作和生活,如图所示:
对孩子而言,最实用的莫过于用来学习记笔记。思维导图的意义,就是让做笔记的过程,不再枯燥无味,不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字海战术,而是转变成主动求知的状态,这是一种培育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比如,在功课预习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接触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个速射导图,即脑海想到什么就迅速写下关键词,甚至画上图片,这样有助于刺激他们的多维思想,成为“主动探索”的引子。
拿着这个速射图,再去听课,对比自己所想与老师所教,进行补充优化,就将课堂学习变被动吸收为师生互动,对知识的消化会事半功倍。
孩子如今对网络的痴迷程度着实令家长担忧,但只要引导得当,互联网将是孩子延伸学习的理想平台。不妨让孩子通过百度搜索或视频/音频的学习,重新制作新的导图,经过调动通感,想要忘记这个知识点,基本是很难。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开放及自信的心态。确实值得尝试与广而用之。
这个夏天,我的孩子通过“音乐”和“画画”的深度学习,在想象力上获得了快速的提升,而从小形成的阅读习惯,也让他们的暑假变得充实而有质感。当阅读的量在增加时,质是否也能同步跟上呢?这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会尝试让他们在阅读中引入思维导图的训练,这样既能把画画的技能充分发挥,又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及想象力。希望这些练习,会为他们的演讲和主持带来更多的新鲜刺激。
工具从来都是为我们的进取服务,只有当我们目标明确,定好方向之后,工具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