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对自我的教育
文/凤鸣盏
这两天,一位上海退休教授写的一篇文章《牛蛙之殇》火遍网络。文章讲述了一个从3岁起就开始接受"牛蛙式"教育的孩子,因为压力过大,患上幼儿抽动症,接连被上海几所小学拒收,最后准备移民国外的故事。
文章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正好最近我也在考虑将来让柚子在哪里上学,就顺便来谈谈一些想法。
第一点,我认为父母应该努力工作,尽可能的积累物质财富,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说到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孟母三迁”的故事。生活环境、教育资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它搭建了孩子认知世界、探索人生、寻求真理的阶梯。
以我出生、成长的小山村为为例。那里没有幼儿园,方圆几十里,往往只有一所小学。在我上学的时候,村里尚未通电,除了课本,没有任何教辅材料,更别说课外读物了。我小时候还见过有的人家因为无菜下锅,只好煮一锅盐水泡饭吃。
在这样的境况下,能交得起学费,愿意供孩子上学,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事实上,我很多的小伙伴都是因为无法交纳二十块钱的小升初考试费,最终放弃了学业。
更可悲的是,与贫穷捆绑在一起的,是有些父母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反而认为上学花销巨大,毕业后同样可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早出去打工赚钱。越贫穷越不重视教育,又因为缺少文化而越来越难以摆脱贫穷,陷入恶性循环。
这样的情况,在二十年前的全国范围内,应该并不少见。现在当然早己有所好转,但相比而言,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成长、教育资源上的差异仍然巨大。
有的孩子在愉快的翻看各式各样的绘本,听爸爸妈妈讲各种童话故事,有的孩子却只能被奶奶带着,在家里长时间地看电视;有的孩子沉浸在《唐诗三百首》、《中华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里,有的孩子却只有课本上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背;有的孩子已经熟练着用英语对话,有的孩子却连ABC都没听说过。
没有物质基础的保障,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时,往往没得选择。我想让柚子在市区上学,可又买不起那里的房子。老婆想让柚子回老家就读,我又没有辞职回家的资本和底气。贫穷的无奈往往体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被迫上,你根本没有资格去考虑如何选择。
作为父母,唯有努力工作,尽力赚钱,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你才有条件为孩子购买他想要的玩具,你才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他想看的绘本书籍,你才愿意花钱给孩子报名他感兴趣的辅导班,你才舍得经常带他出去旅游见识世界。
第二点,我认为父母应该注重日常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不是把教育孩子当成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入骨髓的。孩子天然的会以父母为榜样,学习他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与方法。父母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直接为孩子标注了可供参照的起点。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孩子跟在她后面哭。她便对孩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回来后,看到曾子真的要去杀猪,便阻止他说自己之前只是和儿子开个玩笑。曾子表示不可以和儿子开玩笑,孩子什么都不懂,只会学习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仍然煮了猪给儿子吃。
前几天有一个热点新闻,上海一女子抱着小孩和执法交警纠缠,被交警摔倒在地,导致孩子跌落受伤。交警的执法行为是否值得商榷这里不作讨论,先说说女子的做法。
首先,女子违法停车,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对。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做,如果他不知道这是违法,他以后可能会因为无知而违法;如果他知道这是违法,他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认为法律是可以随意侵犯、践踏的,以后还可能做出其他违法违纪的事情。
其次,女子当着孩子面,甚至抱着孩子与别人发生争吵、纠缠,一方面没有顾及孩子的安全,导致孩子被摔倒,身体和心理都受到创伤;另一方面,因为这样的争吵、纠缠,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再者,女子可能也有点抱着小孩所以有恃无恐的心态,想着交警不会把她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因为孩子可能接受到“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暗示,或者是产生只要蛮横就可以避免处罚、随心所欲的错觉。
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更多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要想孩子拥有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品德,需要为人父母坚持不懈、以身作则的长久示范,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向孩子展现和输出真、善、美,为孩子树立可供学习的良好榜样。
第三点,我认为父母应该加强教育方法的学习,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成长,尽力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天性。
教育理念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严师出高徒”,或者所谓“爱的教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严厉的教育”或者“爱的教育”,都很容易走偏,步入极端。
在我小的时候,我听说过父亲把孩子反吊在梯子上,听说过爸爸拿皮带抽打儿子,听说过老师掐着学生眼皮去擦黑板。这些行为现在看来或许匪夷所思,但在当初,又何尝不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呢?但是,有此经历的孩子,他们会因此而奋发图强、出人头地么?即便他们后来多么成功,这些也未必会是他们美好的回忆,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噩梦。
爱的教育当然是值得推崇的,如果不是泛滥到过分溺爱的话。在当下社会,因为很多现实原因,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而我们都知道,他们多半对孩子会有一种天然的宠溺,这种宠溺甚至往往不问对错、不计后果。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无法无天”的孩子,他们在餐桌上当着客人面朝满桌子饭菜吐口水,他们在电影院因为好玩便不顾劝说一个劲的踹前排靠背,他们随手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耳光。
还有一种情形,类似于“压力教育”,就是时常让孩子感到父母乃至家庭为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孩子如果不听话,或者学习不好,是非常对不起爸妈的事情。这种情形让孩子小小的年纪便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挽回的伤害。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感觉,在成绩不好或者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时候,甚至往往会因为愧疚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也有一些父母,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处境,却又无力改变,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自己的平庸、平凡和“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肯认真审视自己的处境,不肯花费时间、精力和行动来改善自身的境况,却自以为崇高地用近乎粗暴、盲目的方式要求孩子三头六臂、出人头地,把孩子当成追求自己未竟梦想的载体和工具。
以上种种情况,问题都出在父母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法。细说起来,为人父母应该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未经任何培训和学习,就匆匆上岗的。这简直是一件太过儿戏的事情,我们都缺乏作为父母所应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学习。
当下社会,我们紧锣密鼓、全力以赴的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鞍前马后、身先士卒,却唯独忘了去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自我的教育。为人父母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护和长久的陪伴,尽己所能的去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