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的文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特别,师生之间有如父子,又如兄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老师对学生,也要负一辈子的责任。在古代,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做得再大,回到家乡,见到老师,而老师既使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见到他一样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
明初名臣方孝孺,官授翰林侍进、文学博士。“靖难之役”中,他辅助建文帝对抗燕王朱棣。燕王夺位后,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誓死不从,被灭十族。为什么是十族,而不是九族?因为燕王增加了老师一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中,包括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次是“师道”,怎样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中国过去的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便是这样形成的。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前一个“弟”,是学生的意思,后一个“弟”是指兄弟般友情的意思,是说学生在家里应该是个孝子。而“出则弟”,是不是指出门在外就与兄弟分开了的意思?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内涵。
“谨而信”,是指做人要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谨”字一定要注意,不能变成了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做人很拘谨,过分到了小器。做事“谨慎”在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诸葛亮。所谓“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幅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是做人的智慧,他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绝对不会糊涂。所以做人做事要谨慎但不可流于小器,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
“泛爱众”,是说要有伟大的胸襟,能够博爱众人,爱天下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这说起来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的很难。所以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再“亲而仁”,就是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同他们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以上这些都没问题了,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去“学文”。这个“学文”是广义的,是指人爱做文学家也好,爱做科学家也罢,爱做艺术家也行,反正爱做别的什么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和兴趣所在。
总之,孔子认为,要做一个称职的学生,首先还是要先学会做人做事,再学其他的知识和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