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当时人对他并不看重,唯独颍川人徐庶与崔州平认为确是如此。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
[点评]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个历史上争论已经很久,近些年来,南阳市与襄阳市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专家们也是各持己见,各有论据支持。这里,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那就是襄阳了。其实,还是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衡说得好:“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大家都别争了,不论去哪个武侯祠,缅怀的都是诸葛武侯。
刘备在荆州,向襄阳人司马徽寻访人才。司马徽说:“一般的儒生与俗士,怎么能认清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此间俊杰,有伏龙与凤雏二人。”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
徐庶在新野县见到刘备,刘备对徐庶很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一条卧龙,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请你与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去见他,不可以召唤他来,将军应当屈驾去拜访他。”
刘备于是拜访诸葛亮,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
[点评]
《礼记.曲礼上》: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授业。 在古代,这就是尊师重道。
刘备屏退左右,说道:“汉室倾危,奸臣窃命,我不度德量力,打算伸张大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以致于遭受挫折,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雄心壮志仍然未息,请问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如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您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地势险固,民心归附,贤能效力,这只能做朋友,而不能图谋他。荆州北据汉水、沔水为屏障,地利一直向南,延伸到南海,向东连接吴郡,向西通往巴蜀,这正是用武之国,但是其主人却不懂得运用,这正是上天送给将军的资源。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刘璋暗弱,北边又受到张鲁威胁,民殷国富,而刘璋既不珍惜,也不知如何运用,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然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如果能跨有荆州、益州,保其险阻,抚慰戎人、越人,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点评]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所勾画的三分天下策略,《三国演义》对此有十分精彩的描写。
隆中对先是分析天下大势:一是曹操暂时咱打不过的,别去正面交锋;二是江东老孙家也别惦记了,但是咱可以跟他做联盟;三是荆州与益州的两个老板都是孬种,这是咱们下手的对象;四是占据荆、益这两个地盘,积攒实力,静观天下其变。
基于以上分析,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战略:一是政治上,要利用“天下思汉”的普遍心理,将刘备“帝室之胄”的优越背景,作为政治资本,与曹操之“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二是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为自己争得安定的后方和可靠的盟友;三是内政上,“内修政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招揽人才,逐步增强综合实力。诸葛亮认为,想要“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必须落实好八个字——跨有荆、益,结好孙权!
关于隆中对的评价文章多如牛毛,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刘备能够成就帝业,建立蜀汉政权,隆中对功不可没。
具有高瞻远瞩能力的,世上能有几人?韩信就在项羽手下,项羽却不能发掘;诸葛亮就在刘表身旁,刘表也不能发掘。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这就是大英雄的眼界与胸怀。人才,是所有行业兴废成败的枢纽。得者兴,失者亡。即令今天,面对二十一世纪,仍是真理。
刘备说:“善!”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对此感到不满,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孔明是如鱼得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抱怨。
[点评]
一个团队,往往有一些高管心胸狭隘,他们对老板身边的“高参”特别不服气,甚至当做竞争对手。其原因,一是我在一线干活,你凭什么指手画脚;二是当初我和老板辛苦创业,你却来摘桃子,和老板的关系比我还铁;三是有你在,怎么显示我的本事;四是这关系到我的权力和江湖地位。
关羽、张飞对诸葛亮就是这种态度。如果征询他们意见,要不要请诸葛亮,他们肯定反对。不过,他们虽然不服诸葛亮,但他们百分百服从刘备,所以暂时无事。但是他们始终有私心,还是会坏事。关羽最后还是刚愎自用,向孙权挑战,引起一连串无法控制的反应,隆中对的计划被全盘破坏。
不服高人有罪,就是这个道理。
司马徽为人清雅,善于鉴别人才。与他同县的庞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那样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在床下向庞德公独拜。庞德公起初也不阻止。庞德公的侄子庞统,从小朴实,沉默寡言,大家都没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庞德公与司马徽重视他。庞德公曾经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所以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