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感慨,如果十年前能买套房子、五年前买点茅台或者腾讯的股票就好了。站在现在看过去,总能清晰的看清楚自己错失的机会,而站在现在看未来,却很难把握有哪些机会必然会发生。
5年的时间,看似并不长,但随着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5年的时间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总结过人类社会的加速规律,称之为加速回报定律。这个定律揭示出人类的历史发展速度不是线性,而是指数型增长的,会有越来越快的趋势。
过去整个20世纪100年的发展,在21世纪只需要14年就可以达成,而2014年之后只需要7年就可以再一次完成下一个100年的发展。
这个理论虽然极富争议性,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这样的变化。十年前,每个人的手机还只能打电话,QQ只能在电脑上聊天,根本没有人用支付宝,更无法叫滴滴、叫外卖、随手刷一辆共享单车。
从这个角度上想,未来5年,我们的消费习惯一定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年之后,我们会买些什么呢?
未来我们的消费习惯,至少有两个趋势一定是发生的。
1.租的比买的贵。
2.体验好比划算更重要。
1.租的比买的贵。
这几年的线下零售店一直不好卖,ZARA和MUJI都开始关店了,仿佛生意都被线上给抢走了。
另一方面,线上的电商们也在高呼流量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薄,并没有赚到什么钱。淘宝的双十一虽然销售额年年攀升,但增速却在大幅跳水。
高呼买买买的新新一代,为什么购买力被大打折扣。
答案很简单,因为买不起了。
买不起不是因为钱不够的原因,而是因为购买的成本太高了。
买一件商品,不仅是物理成本,还是心理成本,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青年人来说都实在是太高了。
过去1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物质条件极度丰盈,环顾一下自己的房间,各种黑白家电、衣柜鞋柜、百货饰品塞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商品的获得变得极为容易,然而空间的获得却变得极为昂贵。
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动辄5万/平,一张床5000块,但它占据的空间价值20万,这样的物理成本必然影响了商品的购买诉求。
除了物理成本,心理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在这一代的青年人,从小继承了父辈长期养成的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从来都会以节俭为荣。这样的背景下,导致我们购买一件商品容易,但扔掉却很难。
以二手衣物回收为例,其商业模式是以极低价回收二手衣物进行二次销售,结果操作下来,有相当多的用户宁愿出钱让公司帮自己把衣服拿走,这些衣服究竟是捐掉还是卖掉他们都可以接受,只要保证不是随手扔掉就可以了。
如果一件商品的主要成本,已经不再是购买它的价格,而是保有它的物理成本及心理成本,那么租赁使用的便利性就远比购买使用要价值更高,从这个角度上看,租的比买的贵,就是因为租的产品本质上是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服务,不用顾忌它要消耗的物理成本和心理成本。
2.体验比划算更重要。
所谓划算,其实就是追求一个商品的性价比。
性价比=属性/价格。
从这个公式看,价格可以很容易量化,所以我们也经常从价格是否便宜来衡量这个商品的性价比如何。而随着收入的提升,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不敏感。性价比的注意力更多的移向了属性。
但一个商品的属性可能有很多个维度构成,不同品牌无论从设计、材质、工艺、产地、历史,都存在差异性,如何评价属性的不同呢?
按照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的描述,人类的大脑由两个系统组成。系统一:快速、敏锐、随时在线、耗能少但是受偏见影响。系统二:理性、严密、懒惰同时耗能高。当面对大量信息时,系统一会处理大部分选择,而只有重要紧急的信息才会交给系统二来处理。
当面临一个商品的众多属性信息时,人很难做出理性的性价比判断,而这个商品及其服务、环境带给人的体验,是可以很直接的作用在人的心理,让人产生喜爱或者厌恶的直觉判断。
小米的有品、网易的严选,这些消费品牌,人们可能很难一次说清他们到底是在卖什么产品的,但人们心理会有一种好而不贵的总体印象。这主要就是每一次消费行为转化为体验,累积出的心理效应。
现在“新零售”“智慧零售”的概念很火,随着传统零售与信息革命的加速融合,五年之后我们会买什么,消费会变成怎样的场景,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