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小时候,记得七夕那段时候,天气炎热,晚上总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搬上凳子或木板床,到池塘边乘凉,邻里各家聚在一起,说着笑着。我看着天上的星星,妈妈一边拿着扇子给我赶文字,有时候会唱歌给我听,然后给我讲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说如果有人那天半夜躲在菜园子里,就能偷看到他们相会,还会教我认天上的星星,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后来,都有了电风扇,电费也不算很贵了,人们慢慢的都不出来乘凉了,我也慢慢的离家越来越远了。也许是空气越来越差,我的视力也越来越不好,似乎就不再有躺着看星星的经历,到现在我也认不清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
五一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那时放七天假,就像现在的我,早已忘了它是“劳动节”一样,那时候的我老以为,这个假就是放着孩子们回家帮忙干活的。因为一般那几天都正赶上插秧,然后,家里就都可以趁着孩子们放假,把秧都栽完。
猪和牛
那时,我们家里耕田耕地,都是用自家的牛,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几家共有一头牛。我们那里还有一句很流行的顺口溜,叫“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有猪,每年养一头,到快过年的时候就卖掉。我们自己家里养的猪,都没圈起来,它吃完了就睡,或者自己出去转悠,到了吃饭时间要是它还没回来,妈妈或我喊几声,它一听到我们的喊声,马上就跑着吼着往家里跑。有时候它出去回来身上带了伤,我就会特别伤心愤怒,到处追查原因。牛,一直到我上初中家里还养的有,放假的时候偶尔我也会把牛牵出去放,躺坐在草地上或在旁边给牛拍苍蝇抓虫子,它认识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保护她们,装作若无其事的继续吃着它的草。
河
围绕着我们村子有两条小河,在村前不远处交汇,一条河面很宽有很大一片的沙滩的,我们叫她大河,另一条喊小河。平时大人们都有事,也不会一直看着孩子,我们小孩子就到处乱跑,村后的小山、村前的小河就成了最好的乐园。尤其夏天,一到放学放假,孩子们就都往河里跑,光着屁股在里面游泳抓鱼,在水里面玩一会儿,然后又到沙滩上睡一下,再又继续跑到水里。所以,我们一起的那些孩子,除了一两个特别笨的(包括我),没有谁不会游泳的,全部自学成才。最开始的时候,村里的大孩子跟河对面的孩子,经常就在那沙滩山打架,大家伙儿一起上。
电视
那时候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一回来就打开电视守着爱看的电视剧,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能收到的频道也很少。爸爸妈妈也不怎么催着做作业。后来到镇上上初中,住校,突然就离开了每天陪伴我的父母,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每天有多想家、多想放假。看到住附近的同学在自家端着碗吃饭,就羡慕的不得了,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偷偷哭过。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就那个时候最想家、最想放假了,虽然对于后来的日子,这只是个开始而已。那时也开始有了早晚自习,即使没有自习也没电视看了,只有周末放假回家才能看一下。再后来,假慢慢的越来越少,离家也越来越远了,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却已经不再那么喜欢看了。再后来,自己有了电脑,时间也不再那么紧张了,却也只有是回到家才会偶尔陪着看一下,已经不再为了看电视而看电视,不再会苦苦的守候某个电视剧了,看电视更多的只是消磨下时间罢了。
家
小时候的我,家的概念很明确,我从出生起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就是家,爷爷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就是家,亲戚邻居我们一起生活的地方就是家。那里有一片村庄有房子,房子周围有农田有庄稼,有池塘有河流。夏天的时候,大家一起在大树下面乘凉聊天,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卖艺表演的或货郎担过来。
后来,家的概念就开始模糊了。我从初中开始我就住学校,直到大学毕业。开始的时候,家和学校是对立的,总是盼望着学校放假回家。慢慢的,学校就成了家,有时放假了也不想回去就想留这里。差不多从我高中开始,爸爸妈妈一起到武汉打工。理论上,爸爸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于是我们在武汉租住的小房间也是我的家。等到走出校园,随处漂泊……
曾经,我们美丽的小河沙滩,已被挖沙船挖的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曾经大家活命的良田土地,如今,很多都已经荒废无人种。有时候甚至忍不住就会想,以后这些田谁来种呢!
为什么贫穷
这些年政府对“三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从开始的取消农业税,到后来的农业补助。可现实状况是:如果守着自己祖祖辈辈耕作的那块地,就意味着要守着贫困过日子。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上学,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城打工,成为当下中国所谓的“农民工”。
当下中国,对于任何一般家庭,孩子上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终于等到孩子大学毕业了,能否找到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要打个问号,紧接着结婚、买房买车,一个个主题接踵而来,孩子解决不了,就整个家庭一起承担。而作为一个从农村家庭的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亲戚说你好好读书,长大了去做官为家乡做贡献、去当科学家。等到真长大了,所想的,所能做的,却是怎样做好一个普通人,怎样像其他人一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
老人们
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各种资源更快的向着大城市聚集,人口的迁徙也更加普遍。农村的都往城市跑,乡镇的往县城跑,小城市的往大城市跑,中国的往欧美跑。我到过中国的不少城市,很明显的感觉到,越是落后的地区,老年人口占得比例越是高。
有些老人,记忆中当我还是很小的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是老人了,这么多年过去,有时候回老家碰到了,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心里就感觉暖暖的。只是,不知不觉的,他们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有偶尔回去了,突然想到了,问起来才知道,他们早已不在人世。如今,农村,已经不再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了,那儿有记忆、有看家的老人们————那是我们的家,只是我们都不在那里住。如今,依然还生活在村里待在村里的,大多也就是那些“空巢”老人了。稍微年轻一点的,连妇女也都在城市里打工,除了过年和一些特殊的日子会回来一下。留守儿童的情况,以前电视报道很多,可近些年,因为后来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更多,从小便由父母一起带出去或者由母亲在镇县上陪读。现在偶尔回去一趟,多半是节日有好多人回来了,也还是能清晰的感觉到那份孤寂——看不到人,看不到猪和牛,听不到狗叫,连孩子都少了。
……………
我们生在一个高速发展、急剧变化的特殊的时代,我们所经历过的种种事、遭遇的各种问题,再过若干年,对于我们的后来人,有些已经不再或即将不再存在,也就成了历史。个人总是生活在大的历史环境之下,很多问题,我们能发现能很清晰的感受的到,却无力去改变。个人的发展又总是受限于环境,到什么山上,要唱什么歌,真是这样吗?
此前一直没学会游泳,刚好现在住的小区下面又有个游泳池,我就交了钱去跟游泳教练学。看着满游泳池的小孩子穿戴各种设备学游泳,游泳教练在那儿专门指导,突然就想“哎!为什么我小时候没这条件呢!”,隐约听到有个声音在说:“尼玛!自己笨还要怪别人,你看你那些儿时伙伴们,谁不是自己在河里就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