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也是老师讲座安排的比较满的一周,南京站的讲座,vivo的专场,还有周五的直播,这三场是都有现场直播的,但是前两个知道的比较晚,周五的直播是打卡的时候才想起来,所以都只听到后半场。最近的主题,都跟家学、家风传承直接相关,尤其是在听到“家”与“冢”,简直是灵魂拷问。
但是,真正深入理解老师讲座背后的含义,是在班级临时组织的江浙沪组团学习心得分享会。老师来苏州,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因为感冒的缘故,说话很费力,学姐们都尽量让老师少说话,即使如此,老师在见面鸟窝里讲述了不少的内容。尽管如此,和杭州、上海相比,老师传达的内容是相对有限的。不过,我相信,老师想传达的,最终都会传达下来。
这周还有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是湖南站迪奇学姐的家庭教育宣讲的特等奖,分享会里迪奇学姐的分享,真的是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地方站如何对接这样的资源?前期做了怎么样的准备?迪奇学姐回复时说,她和学校老师一直保持沟通,有长期合作的关系,所以老师这次希望她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区里的比赛时,她也一口答应了。所以,任何机会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印象深刻的几点:1.存在心里,有材料随时存进资料库。学姐接到这个任务,是在闭门会期间,我们都知道,那几天的老师和学姐们,时间安排都是很紧的,四合院的夜晚都是灯火通明。这个功夫,在《幸福之路》里也见过,罗素在《论闲情逸致》一章里谈到,“做决定、拿主意是很累人的,尤其是在没有潜意识的帮助下必须仓促做出的情况下”,“但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并不只是在睡眠中才能进行的,当一个人有意识的思想被用在了别的地方时也能进行这个过程。”所以,当学姐在闭门会期间,所有的有意识的思想都在学习讨论迭代时,对学校老师的任务都转到潜意识里进行。
2.材料的迭代。所有的信息都经过了多轮的调整,一开始都是孩子的改变,但缘于一个云爸爸的故事,加入了村庄不仅养孩子,也养家长。而交PPT的前一天,看到了南京讲座中“家”与“冢”的信息,立刻加了进去。学姐说,比赛那天,这页PPT有很多人拍了下来。
3.比赛的节奏。学校老师交代的时候,是10-15分钟的内容,所以是准备了15分钟的内容。但现场是10分钟赛制,倒计时一分钟,10分钟到现场吹哨子。所以学姐现场删了很多内容。那为什么宁愿删内容,而不是超时多表达一些内容呢?学姐有她的解释。评委们从你上台那一刻就开始计分了,不会因为你加时而多给你加分,反而会扣分;我们的内容那么好,不用在意一次全部输出。是的,那么多好的内容,慢慢消化多好。学姐也说了,其他参与者的内容来讲,大多着眼在自家孩子的成长,思想比较陈旧,像妈妈哲学着眼于家庭的成长,家学的传承,那是相当超前的。
真的非常感谢这次分享会的组织者,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用自己的小眼界来看世界,认知需要迭代,也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分享中、交流交互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