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管你转多少个弯、兜兜转转多久,总能在生命的路途上碰见。
斩去自己对人交往时的孤僻和选择性的人性狭隘,你会发现依然愿意与他聊天、探讨和分享生命里的觉醒与顿悟,不觉得认识的时间短有多大的隔阂和不适,像在茫茫的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因为工作原因,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年龄比我小,生活里的觉醒却比我要早,他每日沉稳静默的坚持着自己,用思考抵挡着生活洪流的肆虐。
很多时候他会用表情给生活增添一抹幽默和诙谐。
在他的生活里,不给自己消极和被吞噬任何的机会。
我有意识的想过,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亲近感,是不是因为一个人先天与后天一直保持着认真的态度在身上凝聚的一些特质,让人认同感瞬间沦陷。
刚认识他的时候,集训被安排的很满,每天我们像机器人一样机械的重复着课程里列出的所有内容。他抽空用手机在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正在阅读克莱儿的《摆渡人》。
他是很能找到生活节奏的人,在紧张的集训中,他还不忘看书,他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年看六十本书。
也是刚熟识的时候,他看着《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情节问: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才有决绝的勇气,和以前的生活、以前的自己说再见,投入到一个新领域新状态,并不留下以往生命里的丝毫细节和影子。就是翻天覆地、彻头彻尾的那种改变。
他说的时候眼睛里有些许向往、以及神情上怀疑与矛盾交织出的全部放不下。
那时候,我正在读《摆渡人》,里面有一句话: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在这个地方发现你已经死去的真相,然后无可奈何的接受。
然后瞬间明白了,有一种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还按部就班,郑重其事的往前挪动,没有回头的勇气。
是不是都有那么一个瞬间,人会发现自己的弱点,明明知道前方无路可走,却无力回天。而那个天就是自己的内心,让人很想静下来给自己唱一首生活的挽歌。
假如我们的感受相通的话,我觉得,阅读的时光那是一段安静和丰盈的时光,让我们时刻有自我意识的保持,或许是内心的风平浪静、云淡风轻,也或许是内心的冲撞交锋、华山论剑,最后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调适把所有的思考捋顺归档,成了自己走人生、看世界的秘密武器。
再后来,我也在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指着书封面上的一句话给坐在对面的他看: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他会意地笑笑。
我也会意地笑着回应。
有多少人能像书里的那个画家一样能走出被生活和自我禁锢的自己呢?
只是我们的笑里有对生活的宽容,也有对自我的坚定。我们不一定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与过往的一切生生的割裂,留给生命里的人一个血淋淋的现场,但我们会以温柔以待的方式向前走,给自己的生命里添置一些自我的东西。
那些东西不可能成就我们的人生,却能温暖我们的生命。
比如说生活里那个可有可无的段落,那首可有可无的歌,那个可有可无的喜好,以及天边那片可有可无的晚霞。
只是当它出现在生命里时,便一步步让我们成了那个与众不同的人。
之后明白,在矛盾交错的现世里,总有一种领悟,能让自己接受自己,从此岸渡过迷雾抵达自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