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有半,不知不觉已有两个半月,可是这么长时间过来,我只发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公众号写文并未有半点希望可言,犹如这首《涛声依旧》。
花开有时,树盛有年。来说一个朋友的故事:
时间要回到5年前,她大儿子一声哇哇大哭到人间,初为人母的她兴奋、激动,但医生把孩子报过来的时候,却怕了,怕不小心摔着了孩子。她婆婆接过医生手上的孩子,抱孩子过来给她看。
可是,没几分钟,孩子越哭越发厉害,不论她婆婆怎么哄,都还是哭。她曾想过,也许是饿了。但孩子哭的时候,整个下巴都在颤抖。
她婆婆赶快要老公去叫了护士,护士看了找来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看后神色严肃起来,出去赶紧叫了神经科医生过来,神经科医生对护士说,把孩子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她一听傻眼了。很快想到那些刚出生孩子的父母,给亲朋好友发信息总加上一句“母子平安”,然而这句“母子平安”让她触摸不到。
“黄疸偏高,肌张力偏高,需要做骨髓穿刺”医生平静的说。
但她脑袋中不断回响着“肌张力”、“骨髓穿刺”,想着这得有多严重的病,需要做骨髓穿刺啊!
她很快上百度查了下,肌张力高与低都跟脑瘫、脑损伤联系在一起。
她的脑袋不由的闪过一个念头“孩子是脑瘫!”
“咣!...”她脑袋一片空白,感觉到天昏地暗的在转个不停,心里像是压着几吨重的东西,密不透气。
很快,她就可以出院了,可是孩子还在重症监护室里。可喜的是用了广谱的青霉素治疗,病理性黄疸消了。但不时还传来医院的消息——抽取的脑脊液显示有感染——不由的让她神经抽搐。
“什么原因?”
“很难说,有很多因素导致。”医生总是这么平静。
“是不是代表着脑——瘫”,我是多么不愿意发这个音“TAN”,以至于声音小得只能传到自己心脏,可是医生还是听到了。
“也很难说,可能没事,可能有问题,定期检查吧。”医生这次在无奈的面前,强做平静的表情。
她就这样带着“脑瘫”孩子回家了,没有一丝喜悦,添了几分忧愁。
后来,她每次抱孩子出去晒太阳的时候,总是能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因为孩子长得真的太好看了,大眼睛,长睫毛,白白胖胖,一看机灵可爱。可是,她心里却在滴血,她宁愿不要孩子那么好看,只要不是脑——瘫!后面的日常中,她慢慢能理解孩子的一些不平常的现象。
同龄小孩,3个月抱着都能立得稳稳的了,她的还不会,他孩子的脑袋还是晃来晃去,东倒西歪的,因为他是脑瘫嘛。
同龄小孩,4个月会翻身了,她的还不会,因为他是脑瘫嘛。
同龄小孩,6、7个月会坐了,她的还不会,一单独放他坐着就东倒西歪,因为他是脑瘫嘛。
同龄小孩,孩子8、9个月会爬了,她的还不会,因为他是脑瘫嘛。
......
可是就在他10个月的时候,她这个脑瘫儿子,会坐了,会叫妈妈,也会爬了。前一天还不会的本领,第二天她就看到了,神奇得不得了。她心里的那颗心终于落下来了。
从此,她再不担心孩子是不是脑瘫。就算是的话,孩子会慢慢来,迟早会学会的。
而事实如此,现在,已经5岁的他,沉迷于围棋、象棋、扑克牌这些高智商的世界里,爸爸一出差回来,就逮住他爸爸陪他下棋,因为妈妈已经被远远的甩了几条街了。
如今他不会画画,不会唱歌,见到生人会害羞的躲在我身后,那又怎么样呢?她的孩子已经在某些方面很出色了,比如棋牌类。
她越来越明白,每个孩子不是按标准化模式化生长的,这不是批量搞生产。能尊重个体差异,是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根本原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阳光与雨露,静等花开。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花开期要比常人漫长得多,这样心里也好受一些。
每一次的低谷,都能充满希望,这是我唯一能做的,这也许就是那些人所说的黎明。
接下来我将做的事情,就是重温这两个月以来学到的东西,再拿出来好好的仔细推敲。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花开有时,树盛有年。
我也是这么教我的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