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黔源竹韵
中国民艺,虽然传承悠久,但是基于纯手工技艺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如意,那么作为非从事者的我们,该不该对民间手工竹编有宽恕之心呢?
对于民间手工技艺,越熟悉,越专研就会越敬畏,因为艺人的博才,因为作品的经典,因为技艺的卓越,当我们能够专注深入了解,那么再敬畏之余,还有着深深的折服。也许有人会说,民间竹编那算什么,又不值几个钱,还感觉老土,也就是乡下用用,城市里,谁用啊!看去看来也就那几种款式,机械化的其他材质制品不管从样式,标准细腻度都好过手工竹编制品,没必要的东西,让它消失算了!
但却不能忽略这个在中国民间多个地区传承几千年的手艺,能够存在几千年不断本身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更多的是民间竹编和我们感受得到的,过去的几十年间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很多人从农村一步一步走到了都市,但是那打下记忆烙印的童年却始终定格在了农村,定格在了那曾经最初的竹编记忆!竹编也因此不再是简单的器具,它更是一种记忆情怀,一种美好回忆。
标准,其实我们的每一天并不需要太多的方方正正,我们被约束在标准之间已经太久,不曾反抗是因为已经麻木或者自我认为良好,但是却早已经失去那自然的天性,成为了标准框架内的“规矩人”。骨子里虽然还能残存那一丝抗拒,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并选择忍受和妥协。
一些人总是以材料来衡量民间竹编的价格,但是有意识的忽略竹艺真正的核心——工艺耗时,总是认为竹编的价格就因为根据材料价值的多少来衡定。一份手工,一份付出,同样的一天24小时,时间是平等的,在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回报不说平等,那至少也应该也必须得到一定的尊重。
那么,民间竹编有着或多或少的“瑕疵”,一些人总是认为这是一种失误或者不标准,但是我想说的是手工的真正魅力可能就是这种不标准,不是360度的圆,不是90度的方正,也从来不是精确到0.01毫米的精准,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那才是纯手工的体现,因为,手工技艺,要的不是标准,而是一种未知的灵动。要的不是那流线型的死板,而是那彰显特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