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老师曾说 : 我们会从家庭(父母),职场(同事)身上学到一些生活技巧,如果你能仔细思考,你会发现你的生活状态由自我认知和目标管理决定,如果你想把握自己的节奏,你要经常关注这两个问题。
我一直对自我认知的概念感到模糊不清,还因此去百度上查过: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照这么说,似乎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性格、想法,也有个人的目标和期待。
但我始终觉得,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就好像处于迷雾之中,能看到轮廓,却没有清晰的界限。
直到我读了《成功心理学》一书,才看清了自我认知的实质。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设置了相应的练习和个人日志,完成的同时就是一次对自己剖析的过程;书中附带章前案例的和章末复习,能让人更有代入感,也令书中所讲的知识点更容易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平时常遇到的纠结、焦虑等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也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之法。
这本书自2009年发布以来,再版5次,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读者用批判性思维(积极的、自我反思的思维)审视自我,在自省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成功。
作者丹尼斯·韦特利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是人类行为学博士,任职过总统职业教育理事会和国际家长协会的顾问,也是《财富》500强企业高级行政人员培训导师。韦特利先生致力于向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提供咨询,以期用所学帮助各行各业的人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丹尼斯·韦特利认为,成功意味着一生的成就,他来自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在成功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认知。
《成功心理学》中自我认知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关注自我的过程
家里的长辈曾对我说: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的朋友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真不多,而且,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只是为了生活。
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能明确自己的喜好,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并能真切的识别自身的情感,因此,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把自我意识和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根据每个人个性、兴趣等不同,总结出了六种工作型人格:
现实型:实干家,更喜欢亲自行动
调查型:思考家,喜欢研究并解决问题
艺术型:创造者,倾向自我表达,不喜欢约束
社交型:乐于助人,看中人际关系
事业型:擅长当说客,语言表达较强
常规型:充当组织者,在有规则或秩序的情况下发展较好
有的人可能以上特质都具备,但擅长的只是其中的一两项,根据强项为自己做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所长。书中附带着情况调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划分自己所属的风格。
自我引导:明确目标并为其努力
目标是期望实现的结果,引导着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样能力同样专业的人,有没有目标,几年后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有的人在稳定的岗位上几年如一日,时间过去了能力却没有提升;而有的人忙着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完成一个一个的目标,实现一次次的转变。
书中提到的SMART目标管理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的设置目标。
一旦设置好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按计划执行。当然,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就需要我们适时的调整目标,以避免偏离正确的航道。
自尊:信任并尊重自己
自尊的人更容易充满信心、欣赏自己。高自尊的人是自信的,低自尊的人则相反。
低自尊的人不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也会缺乏信任,甚至容易产生沮丧、焦虑等情绪。我们平时常说某个人自尊心强,很多时候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自尊的形成是在人生最初的三四年,受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态度的影响。书中提到,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心会促使孩子获得健康的自尊,而有条件的关心(例如学习好才表扬孩子等)往往会降低儿童的自尊。
但作为成年人,无论你的年龄如何,都能学会尊重自己。
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我,接纳自我,没有什么比喜欢自己更能提高自尊了。每个人不论形象还是性格,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积极面对缺点、勇于承认不完美的人, 通常拥有健康的自尊。
其次是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指自己思考或对自己所说的关于自己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就像有两个小人在对话,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即便是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持两种态度。消极的自我对话是内在批评,持续削弱自尊;而积极的自我对话,有利于我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观的认可。
积极思考:关注有益于我们的事物
积极思考只是一种态度,却经常能影响事情的走向。
两位能力相当的朋友同时接受一份技能培训任务,一位认为自己已掌握了操作技能,培训不过是小事一桩,认真准备即可;另一位却对自己当众授课的事情感到惴惴不安,生怕出错。结果是前者落落大方,互动得当,赢得了赞赏;后者战战兢兢,按部就班,潦草收场。
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思考方式会影响感觉和行动。能积极思考的人更容易有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也更容易产生自信。
偶尔有消极想法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让人做事处处更小心。但总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人,难以体会到事物的美好,进而会影响行动,造成消极后果,构成恶性循环。
自我约束:使你不被坏习惯分心,进而达成目标
自我约束即自律,需要坚持和自我决定。
坚持——使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付出努力,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
自我决定——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坐着等待事情发生。
自我约束是改变的基础,尤其是改变坏习惯,减少其带来的负面能量。和好习惯相比,坏习惯更容易形成,也更难舍弃,唯有靠长期的自我约束,才能打破。
克服坏习惯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有改变的意愿,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希望改变,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其次,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沉迷于坏习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最后,找到一个积极的习惯替代坏习惯,这也是行动的开始。
另外,自我约束的过程中,积极的思维和适当的奖励会更好的帮助你执行。
自我激励:促使我们行动的力量
自我激励来自两方面: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因为对某件事有兴趣、或能提高满足感而去做,这是内在激励;为了获得奖励或他人的认可而去做一件事,这是外在激励。
在完成目标的长期过程中,自我激励就像马拉松比赛中的供给站,可以提供必要的补充。与外在激励相比,内在激励的积极性更强,更容易让人有完成目标的动力。
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这个理论,在实现基本需求之后,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是自我实现,这也很好的证明了为什么内在激励是完成目标最好的动机。
《成功心理学》结合了方法论、实际案例、自我剖析和批判性思考,为我们全方位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除了上述讲的自我认知方面的内容,丹尼斯·韦特利还在书的最后两章提到了资源管理和人际关系,以期能帮助阅读此书的人获得综合性的能力。了解自己,整合资源,是这本书的精髓,也是获取成功的基础。